close

穩定性訓練『再』思考

 

當談到『功能性』或『矯正性』訓練時,常會想到站在不穩定的物體上來做訓練,或許現在的我們會發出會心一笑😄,但在多年前這些器材還真的紅極一時,包括雷霸龍也滿常做類似的訓練。這其實也沒有錯,因為站在不穩定的物體上,本來就不容易做出許多有效率的動作模式。而且若是從Risk/Benefit的角度來說,更是需要多加思考是否合理。這兩天讀到Josh Henkin寫的有關穩定性訓練,讓我重新再思考一下,因為Josh曾經受過嚴重的背傷,他自身的經驗讓我覺得滿值得參考。

 

他表示之前認為只要舉起的重量越重,讓他的身體越來越強壯,那麼他的穩定性就會更好,但後來他發現,當他舉起的重量越重時,身上的『裝備』就越多,例如護膝或腰帶等。而且也發現,慢慢地身上『疼痛』的地方越來越多,這也讓他重新思考自己是否陷入『過度反應和未充分反應』漩渦中。他也參考了Dr. Stuart McGill的一些論點:

 

1.『好的動作模式』:也就是非常有效率與整體性的動作技巧。

2.『穩定性』:要建構在關節和『全身』。

3.『耐力』:通常會使用『解剖適應』來讓身體準備迎接更高強度的肌力訓練。

4.『肌力』:不要只想到可以舉起多重,試著想想如何讓身體可以更具『整體性』的產生鏈結。

 

Josh用『推進器』(Thruster)這個動作來做示範,在一樣的動作模式下,只要用『不一樣』的器材、身體姿勢、旋轉面或速度,也可以創造出不穩定的訓練。這也讓我想起,前陣子參加Vipr Pro最新的訓練,有許多動作模式都是運用4Q的概念設計來產生不穩定的訓練。

 

這讓我想起Joint by joint approach,因為這個觀念的產生,讓肌力與體能訓練有了更前瞻的思維,但也讓我產生當訓練穩定性時就會著重在應該『穩定的關節』上,而卻讓我忘記了身體是一體的(The body is one piece),因此若是將穩定性訓練重點轉移到『身體的重心』,那麼將可以看到更全面性的訓練。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oach Ronnie 的頭像
    Coach Ronnie

    My way of life

    Coach Ron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