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動作』的再思考身體的『對側線』系統

 

目前許多談論到訓練,較為風行的就是強調『動作模式』,而非單關節『肌肉/肌群』的訓練。但事實上,我們真的有了解到『動作模式』的真諦嗎?例如看一下現在許多強調功能性訓練的課表,大部分動作設計都以深蹲、硬舉或推舉為主,然後再加入『單邊』模式或是『自身體重爬行』等動作。但在閱讀了Josh Henkin的這一篇文章後,讓我更了解到在功能性『動作模式』下,有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必須考量,就是『神經系統』。因為肌肉之間有效的整合,才能夠創造出更佳的『動作』。

 

在肌力訓練時,大家喜歡用K.I.S.S(Keep it simple stupid)來表達,但若堅持如此,則會陷入Scott Sonnon所說的S.I.S.S. (stuck in stupid simplicity)。這是怎麼說呢?因為目前訓練課表內所看到的訓練項目大部分都是:上肢水平推/拉、上肢垂直推/拉、下肢推/拉與核心抗旋轉等等,雖然這些是很棒的訓練,但還可以有更好的想法。就是這些是符合『健身房訓練器材』所需,還是『真實世界』所需?

 

身體是由許多『鏈』(Chains)所組成的複雜系統。當這些『鏈』產生問題時,我們通常都是從『肌肉』或『一般性動作模式』來找答案。但在The Pelvic Girdle這本書中,作者談論到『骨盆』位置有『四條』重要的鏈。分別為:

 

1.前側斜線系統:在身體前測腹部肌膜位置,由『腹內/外側斜肌』與『對側大腿內收肌群』組成。

這個系統告訴我們『對側線』是提供『步伐』穩定與活動度,或是當準備『加速』或『變更方向』時的關鍵因素。

 

2.後側斜線系統:『臀大肌』與『對側闊背肌』組成。

這個系統也常見於『步伐』當中。因為臀大肌與對側闊背肌會在『胸腰筋膜』上,創造張力。這對預防骨盆『旋轉』是很重要的。

 

3.深層縱向系統:『豎脊肌』和『股二頭肌』組成。

這個系統同時運用胸腰筋膜和椎旁肌系統來創造骨盆以上的動力鍊。但值得一提的是,股二頭肌與前側脛骨之間的關係,因為這是創造『穩定度』和更有效的動力鍊。

 

4.側向系統:『臀中/小肌』和『對側內收肌群』組成。

雖然大家都知道『橫向動作』的重要性,但有一點可以注意的是,側向系統提供了走路或爬樓梯時,骨盆的穩定度。常見的『搖擺步態』就是這個系統失衡。

 

當我們越了解身體時,就越能夠理解課表內的功能性動作是否符合客戶的需求。否則的話,只是為了在健身房內訓練而訓練,而不是為了日常生活所需而訓練。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oach Ronnie 的頭像
    Coach Ronnie

    My way of life

    Coach Ron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