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善用『科技產品』幫助我們達到目標

 

隨著健康意識的抬頭,人們越來越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再加上這些年來許多高科技產品的出現,都是在幫助大家可以多動一些。特別是穿戴式裝置與App在這些年來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已經多到不知該如何選擇,再加上功能也越來越多,例如:追蹤並顯示步數、距離、消耗熱量、心率、樓層統計與熱血時間甚至屁股黏在椅子上太久都會提醒你,但這些裝置真的能夠幫助我們更健康嗎?如果有的話,為什麼醫院還一直開呢?😄因為這在邏輯上是不通的。這也一直困擾著我,剛好在ACSM上看到一篇由Michelle L. Segar博士所寫的行動追蹤+動機科學(Activity TrackingMotivation Science),讓我更深刻瞭解無論是任何高科技產品或訓練器材,它們都只是『工具』而已,最後還是要瞭解『人性』,才能將功效發揮到最大。

 

Segar博士首先提到許多使用行動追蹤的人,都會不斷地注意每個數值,例如一直看今天走了幾步,或有沒有比昨天走得更多步。我個人覺得這就好像在臉書或微信上,上傳了一則自己的動態,就會持續地關注是否有人按讚,這是『人性』,因為喜歡『當下立即』的感受。但有許多研究指出,這些高科技產品在『長期』來說,並『無法』幫助『維持動機與行為改變』。這是為什麼呢?有研究指出,雖然『量測』可以『增加』一個人做一件事(例如多走一點),但同時也會『降低』做這件事的『喜悅感』。因此讓一件原本很『享受』的事,卻變為一件『例行公事或苦差事』,最後就會很容易放棄了。所以要達到目標必須要有個人『內在動機』來輔助這個高科技產品。

 

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場景,有一天因為身體不舒服到醫院看病,醫生最後一定會建議要多喝水、多休息和多運動喔。當看完病後,一出醫院,就剛好看到賣健身器材的商店,心裡馬上響起要多運動的警鐘,因此就進去逛了一下,在經過店員努力地介紹後,決定買了一台跑步機回家,告訴自己每天一定要跑30分鐘。或是換一個場景,剛好經過健身房,被門口的帥哥美女給介紹一天只要不到幾塊錢,就可以有跟雜誌上模特兒一樣的好身材。但..........請問一下三個月後,這台跑步機或會員卡的下場呢?是成為『曬衣架』或遺落在抽屜的某個角落呢?再把場景拉回到這些行動裝置,是不是也面臨一樣的下場呢?經過研究,在一年後還有使用的,只剩不到『10%』。但這也是廠商希望的,因為這是利潤所在啊,並且還可以推出新產品,再次強調不同的特色與功能,鼓勵人們再次購買,然後再次束之高閣,最終我們就陷入了『失敗的循環』。

 

我們很容易混淆這些行動追蹤設計之目的,它只是給我們一個『回饋的數字』,但我們卻將它當作『終極的動機』,只要一陷入這個迷失當中,就很容易失敗。我們人的心理都是喜歡擁有『掌控權』的,也就是說,若是自己在一開始選擇要運動時,是因為真心喜歡,並把其餘的都視為輔助工具,那麼就容易維持長久。但若是因為醫生建議或家人希望,也就是為了要『滿足別人的期望』,那麼長遠的角度就很容易放棄。所以我們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為什麼』。Segar博士提供了兩個為什麼來做比較。

1.『失敗』的『惡性循環』:從『錯誤』的『為什麼』開始(包括有降低體重、身體健康、20年後的自己、膽固醇、心臟病和高血壓等較抽象或不具體)然後就會進入例行公事或苦差事的模式接著就會變成『應該』要做的事最後就會造成『失敗』的結果然後再找下一個錯誤的為什麼。

 

2.『激勵』的『成功循環』:從『正確』的『為什麼循環』開始(有趣、能量、專注、與他人產生鏈結、立即得到報償)馬上會得到『回饋』接下來會形成『想要』做的事最後就得到『成功』如此進入善的循環。

 

而我們身為私人教練,有三個步驟可以幫助客戶:

 

第一:找出正確的為什麼,例如找到客戶的核心價值。

第二:找出如何做的方法,例如幫助客戶立即感受到運動的效果。

第三:建立正確的心態,例如多活動是一輩子都要做的事。

 

最後,所有東西都很好,最重要的就是要先瞭解它,然後知道如何使用它,將它的效益發揮到最大。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oach Ronnie 的頭像
    Coach Ronnie

    My way of life

    Coach Ron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