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Peak)之後...懸崖
人生中總是會有高低起伏,否則就平淡無奇了。也因此只要在谷底時做好準備,相信高峰就會隨之而來;但換個角度說,當達到高峰/潮後呢...不要歪樓了。每年這個時候就是要準備鳳凰花開時,上週看到一則新聞,美國有位富翁在畢業典禮演講的最後,竟然宣布要幫所有當屆畢業生...『還清』就學貸款(哇,以後每間學校畢業典禮應該都想邀他致詞吧)。
但我們都知道,『畢業』就是『失業』,喔,抱歉,應該是嶄新的『開始』,但很多人關心的是畢業『舞會』多過於『之後』的事。就像很多新娘關心的是婚紗拍的如何、照片要挑幾組、喜餅要選哪家、蜜月要到哪裡.......,但卻沒有想到『婚姻』比『婚禮』重要😭;我發四絕對沒有暗指我內人,她是舉世無雙、空前絕後的新好太太🤣。如果你的體能或身體線條達到高峰,也請記得多拍幾張照片留念(不相信的話,請翻開床底下的結婚紀念冊🥵),因為有可能無法再次達到高峰。
本週看了Dan John的這篇『高峰之後...懸崖』,著實給我滿滿的啟發,因為他上個月又出了一本新書,我發現自己翻譯的速度實在追不上他出書的速度🤣;尤其在他詼諧口吻與幽默文筆下來闡釋人生智慧,實在是啟人深思,但裡面很多美式幽默...,我實在很難完全掌握韻味啊。這篇他引用Mark Reifkind的名言:“高峰之後的下一步總是谷底;你可以選擇掉下去或往後退”,又再度提醒我,就像捷安特董事長常說的:成功只要高興五分鐘就好。但我們常常會像股市名言“買低賣高”—結果是我們都知道...但常常會忘了我們知道😭。
同樣的概念若用在兒童體適能上,我想也應該行得通,以前都覺得我們的孩子太早專項化,所以容易受傷或失去對運動的熱情,但發現美國好像也沒有好到哪裡去。畢竟在東方的社會,還是會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想法,運動是鍛鍊身體用的;可是美國好像不是這樣,畢竟有太多職業運動或大學獎學金吸引著你,尤其是家中只要有一個孩子成功,那麼全家就『翻身』了,也因此專項化好像也滿早地。但想想同樣一句話,高峰後呢?或是有一天不能打球了呢?就像⟪後勁⟫書中提到,投手離退休可能只有一個球的距離而已。
其實談到『高峰/峰值』—這是Dan最被攻擊的部分,因為他『不相信』;也因為他不相信『高峰/峰值』,所以他也不相信『週期化訓練』。詳細內容可參考⟪Never let go⟫第十三講,以下摘述他的簡單想法:
有人會達到峰值是真的。然而,我想說的是,有很多人想要訓練達到峰值,然而卻失敗了。想要證明嗎,只要看看奧運比賽就好了。我們很常看見運動員在奧運場上呈現出最糟的表現。有人會說那是因為壓力,我認同這樣的觀點。然而,我卻相信壓力是來自於想像需要達到峰值、為達到峰值而在訓練上做出改變,當然,最後還有為了要達到峰值而產的壓力。
這也讓我想起最近在看的一本書⟪The Golden Age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這本書結合了建構今天肌力與體能蓬勃發展的32位教練人生歷程,這之後我會做個整理;第一位教練Mark Arthur就說明了『週期化』對他來說就是『年度計畫』,當中所謂週期就是球季。他提到這是在1982年由John Garhammer和Mike stone在NSCA期刊發表後而開始受到普及。但他提到一點跟⟪The System⟫一樣,蘇聯的訓練方式通常是單一運動(奧舉),目標就是在世界或奧運比賽達到『峰值』而獲勝,但這可能不太適用於『美式足球』或球季很長的運動,因為你要在哪個階段達到『峰值』呢?他說明了,學習比賽各項技巧、戰術或暗號才是最重要的,肌力與體能或許也是非常重要,但別忘了是輔助地位喔。
感謝這些老前輩願意將多年的心得分享出來,或許訓練中各項肌肉喚醒、鍛鍊或矯正很重要,但別忘了藍圖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