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個『營養策略』來『增進運動表現』

 

ACE(美國運動委員會)20179月份期刊上,有一篇提到增進運動員的運動表現方法,這是在2016年由Thomas,Erdman&Burke在營養與運動表現的聯合發表文章中所提到的,ACE將這篇文章簡化成十項原則,以下為簡略翻譯與個人心得:

 

  1.     1.『了解運動表現目標』:首先必須要了解客戶『想要達成的目標』,才能根據這個目標來規劃運動營養計畫。例如他是否想要在馬拉松賽突破個人最佳成績?是否為舉起更重的重量?是否為減少特定的重量?是否為增加肌肉量?
  2.     2.『營養配合訓練週期』:運動員通常將年度訓練計畫區分為大週期、中週期以及小週期。每個週期的目標都是不同的,因此可以給身體最大的刺激,然後在特定的時刻可以表現出最佳的峰值。相同的,營養也可以根據『訓練週期』來規劃各週期最佳的營養補充。
  3.     3.『訓練期營養』與『運動表現營養』是『不同』的:在訓練時的營養補充策略與真正競賽時的營養補充策略是『截然不同』的。在『訓練』時營養補充是讓身體能夠更有效地恢復來進行下一次的訓練。但到了『賽季』時,營養補充是要確保身體能夠發揮最大的效能。
  4.     4.『身體基本條件』:當你要幫助客戶規劃營養計畫時,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他的『體能與營養狀況』。可以要求客戶『紀錄』三天的飲食狀況,再搭配他的訓練課表來共同檢視,並且可以一起討論某些食物的喜好或是飲水的狀況,更或在訓練(比賽)前、中、後的補充時機以及是否會有低能量或是胃部不舒服的狀況。
  5.     5.『營養需求評估』:根據目前訓練狀況來評估營養的需求,有許多公式可以用來計算需求,例如Harris Benedict Cunningham equations
  6.     6.『足夠的能量』:不足夠的能量將會導致『肌力與肌耐力降低』、『受傷風險增加』、『訓練反應減少』、『本體感覺與專注力降低』,以及『容易動怒與憂鬱』。
  7.     7.『巨量營養素需求』:巨量營養素需求是根據運動表現的目標,包括頻率、強度和形式。請記得『訓練目標』是要增加新成代謝效率與彈性,但『比賽目標』是要極大化『基質』的運用,以增加感知能力,並且運用三大營養素的特性來增加表現。
  1. 『碳水化合物』:在運動營養,碳水化合物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是身體喜歡的能量來源。因為它可以使用有氧與無氧系統,來補充不同的運動強度所需。身體肌肉與肝臟裡儲存的碳水化合物,相對來說較少,但它可以透過飲食來控制。在『比賽中』補充較多碳水化合物,可以維持運動表現與專注力,並且減少疲憊。一般來說,可以依據下列原則來補充:
  •     •『低強度』運動:3-5g/kg BW
  •     •『中強度』(1小時)運動:5-7g/kg BW
  •     •『耐力型』(1-3小時)運動:6-10g/kg BW
  •     •『極限型』(4-5小時)運動:8-12g/kg BW
  1. 『蛋白質』:蛋白質補充可以幫助身體修復、重塑肌肉組織、強化肌腱與骨骼並且增加肌肉量。運動員每天需要1.2-2g/kg BW,特別是在激烈訓練後1小時內補充高品質蛋白質。
  2. 『脂肪』:是身體內最多的營養來源,特別是耐力型運動可以很快的轉化脂肪為能量需求。運動員建議每天脂肪攝取『不低』於總卡路里20%,因為可以避免缺乏脂溶性維他命與必需脂肪酸。飽和脂肪攝取『不高』於總卡路里10%
  1.     8.『補充時機』:運動營養補充著眼於『延緩』或『避免』精神疲憊、脫水、電解質不均衡、肝醣缺乏、低血糖、腸胃不適、酸鹼平衡失調等而降低運動表現。當營養補充為增進運動表現時,可依據下列原則:
  1. 比賽『前』:『耐力型運動』(超過90分鐘)前36-48小時,可以每24小時補充10-12g/Kg BW的碳水化合物。在『低於90分鐘』的比賽可以補充7-12g/Kg BW的碳水化合物。這類型的碳水化合物需要有較低的纖維、脂肪和蛋白質,並且讓腸胃舒適。在比賽前1-4小時,補充1-4g/Kg BW的碳水化合物。
  2. 比賽『中』:在『低於45分鐘』的比賽,並沒有特別建議。在『45-75分鐘』的比賽,少量的碳水化合物,包含用運動飲料漱口,有所幫助。因為頻繁地讓口腔接觸碳水化合物,可以刺激大腦與中樞神經系統,讓身體感覺良好並可以增加輸出能量。對於超過『1-2.5小時』的比賽,需要每小時補充30公克的碳水化合物。最主要的是找到讓自己不會腸胃不適的補充法。若是極限運動『超過2.5小時』的比賽,需要每小時補充90公克的碳水化合物。含有葡萄糖與果糖的補充品可以加快氧化效果。
  3. 比賽『後』:當兩場比賽中間間隔不到8小時,較佳的營養補充方式為前4小時1-1.2g/Kg/hr的碳水化合物,然後恢復正常飲食。或是前4小時0.8g/Kg/hr的碳水化合物和0.4g/Kg/hr的蛋白質。若是在『訓練後』,為了要增加肌蛋白合成,可以在2小時內補充15-25公克的高品質蛋白質。也因為訓練後24小時內會增加肌蛋白合成的速率,新的指導方針為訓練後每3-5小時可以補充0.3g/Kg BW
  1.     9.『水分補充』:若身體脫水超過體重2%,會影響『認知功能』與『有氧運動表現』。在運動『前』的2-4小時,可以補充5-10ml/Kg BW。在運動『中』的『水份補充』是相當重要的,但必須根據強度、時間長短、天氣、海拔高度及其他因素來決定。一般來說,運動員在比賽『中』,每小時需要補充0.4-0.8公升的水分。但最重要的就是避免脫水超過『超過體重2%』。比賽『後』需要補充的水分,可以在比賽『前、後』測量體重,就知道身體尚需補充多少水分,通常每減少1公斤需補充1.25-1.5公升的水分。當比賽超過2小時,可以適時地補充『鈉』,特別是業餘選手參加極限比賽時,要特別注意不要補充過多水分,以免造成『低血鈉症」,也就是俗稱的『水中毒』。
  2.     10.『微量營養素需求』:訓練會刺激新陳代謝,因此也可能會增加某些微量營養素需求。因此若是運動員嚴格地執行卡路里控管、減少或是去除某些食物、以及沒有一個良好的營養規劃,這都將造成問題。容易缺乏的有鐵、維他命D、鈣和一些抗氧化素。

 

最好的營養規劃是極度『個人化』的,我很喜歡『喬科維奇』在他的書上寫的一段話,你手指上的指紋與我不同,那麼為什麼你『必須』要『完全』根據我的飲食計畫呢?因此只要考量大方向(基本原則),如運動類型、訓練週期、個人目標、食物喜好、腸胃適應程度、堅持能力、運動表現反應等,就能規劃出屬於你自己的計畫了。另外最好的方法來了解營養規劃『是否有效』,就是『自我測試』。當然,肌力與體能教練可以提供一些意見與方向給運動員/客戶,但是不能超出自己本身的範圍(除非本身就是營養師),否則若是針對特定項目,必須要轉介給執業的營養師喔。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oach Ronnie 的頭像
    Coach Ronnie

    My way of life

    Coach Ron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