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生只剩下『吃』是唯一慰藉『過度飲食心理學』讀後心得

 

前陣子跟家人到好市多採買時,剛好看到一本由Kima Cargill所撰寫的『過度飲食心理學』,然後再對比自己購物車內滿滿的食物,真是一大諷刺啊,所以立馬就買了下來。經過這陣子的閱讀後,書中有些滿不錯的觀點,給了自己一些反思,分享給大家參考:

 

1.作者本身是臨床心理學教授,但她同時擁有心理學與營養學的背景。其研究主軸為當今注重『消費』的文化中,如何影響『過度飲食』的行為。她本身希望推廣對應用科學領域有幫助的哲學論述。說實在的,透過她深入淺出的想法,從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開始,一路談到精神醫學等等,讓我有了更多跨領域與全面的思考。

 

2.在推薦序中,由洪雪珍所寫的『貪吃的背後,是悲傷的貧窮』,更是驚醒了我。因為身在這個只能『小確幸』的年代,吃是一種富足,也是一種暢快。對有錢人來說,吃是文化,吃的是精緻與講究。但對我們這種『甘苦人』來說,吃是『忘懷』,忘記人生的苦與難;也是種『安慰』,安慰疲憊的身心靈,吃的是『飽足』。

 

3.『基本歸因謬誤』:很多時候我們對於肥胖的人第一印象就是不健康、不運動或意志力不夠,連自己的身體都管不好,還奢望管什麼大事?但為什麼這些都是針對『個人』,而沒有想想其他因素呢?這在心理學中稱為『基本歸因謬誤』,也就是我們傾向『高估』內在/個人因素,而『低估』外在/環境因素。若沒有更宏觀的思維,很難跳脫這樣的思維旋渦中。

4.想減肥,卻『越減越肥』:這是許多人心中的疑惑。但這是為什麼呢?只要做到四個字『多動少吃』即可,但很多人卻對這種『免費』的不感興趣。因此深信必須要砸大錢,才能買得到健康和苗條。所以第一個念頭就是想到許多噱頭十足的廣告,例如幾天讓你瘦幾公斤等等。其實套句Dan John常說的,『然後呢』。作者提出就是這種『過度消費』的概念,也就是現今人們決定要做一件新的事情時,就會連帶地產生許多的消費行為。這就跟到好市多一樣,每次都會一不小心就爆量了😢

 

5.大吃大喝後的『抵銷』行為:我們常聽到一句話,我有運動所以我可以盡量的吃。或是在飽餐一頓後,就想要瘋狂地運動、節食,甚至是挖吐。『抵銷』是一種心理上的防衛機制與無意識行為。但很多時候許多事情是無法這樣就抵銷掉了,因為已經發生了。但有時候在大吃大喝後,所選擇的不只更難抵銷,還更容易提升胃口。例如『果汁』,因為頂著『健康光環』,但卻忘了沒有了纖維質的果汁,更容易讓血糖上升。

 

6.『消費導向』的時代:在過去,『工作』是判斷一個人身份地位的核心觀念,但今日以消費為導向的時代,大家根本不在乎你生產了什麼,而是你『消費的起』什麼更有關係。這也似乎是奢侈品為什麼能夠熱賣最主要的心理因素。而這又創造出廠商對利潤的渴望和難以滿足的消費欲望循環。而這也讓我自己思考,許多需求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還是被『創造』出來的。因為我們現在不但習慣向上看齊,而且還過著遠遠超出我們能力所及的生活,在以前是有足夠的錢才能購買,但現在卻是先享受,後付款,總是希望可以獲得『立即性』的滿足。如此一來,『衝動型消費』的直覺往往壓過『謹慎評估的智慧』,而這和過度飲食有著殊途同歸的現象。這的確給了自己很大的反思。

 

7.『狂吃與狂買』被無限鼓動的消費慾:作者提出全球購物市場充斥著成本低廉的服飾和傢俱,例如ZARA,IKEA等,都是希望我們不停地購買;食物市場也充滿了劣質的包裝糖果和精緻碳水化合物,也同樣鼓勵大量消費。在這些當中所含的『糖分』對我們身體有毒,但相對地,這些穿過或用過即丟或馬上退流行的玩意,對我們『心靈』也一樣有毒喔。這也讓我想到這些公司的CEO背負著『股東們』沈重的期待,因為大家都希望股價上揚,所以CEO為了讓股價上揚,就必須不斷讓營收與利潤增加,所以就很容易地忘記公司創立的宗旨:『為創造人類更健康的生活』,有時想想這還真的有點諷刺。

 

8.消費文化的『心理效應』:我們常會有越空虛越消費,然後越消費就越空虛的感覺。因此想要了解這些,必須向外思考消費主義的假象,但同時自省消費的經驗、想法與方式。因為很多時候,若是自己『不知道』到底要的是什麼,就很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的狀態下,並且失去了判斷能力。這和過度飲食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時候到高級吃到飽餐廳和家人朋友聚餐,大家都忙著『搶』食物,然後再『先餵飽』手機,接著趕緊上傳社群媒體,滿足自己的『心』,然而忘記最重要的是『reunion』的感覺。

 

9.消費成為『不開心』時的唯一『解藥』:這個常常在廣告中可以看到,先用被理想化的形象和旁白,讓消費者在心中產生『不足感』,而最後的產品就是唯一『解藥』。而這也是目前許多食品公司被拿來和煙草公司相提並論的原因,因為都是在製造和販賣『成癮物質』。其實這跟『販毒』也很像吧😄!在過度飲食中,我們也好像是用一個消費行為來解決另一個消費行為產生的問題。這就好像是小狗追著自己的尾巴,不斷轉圈圈,到最後暈頭轉向地。

 

10.『沒有』不貴但又營養的食物之『迷失』:就如同現今有兩個經濟方向,有錢的更有錢,窮的更窮,所以食品工業也創造出兩個『階級』。例如可口可樂會針對不同族群賣不同『癮料』,對於有錢族群就賣感覺較健康(當然也較貴),對於一般階層就繼續賣傳統飲料,藉此可以通吃所有市場,但卻也無形中將人給分化了。或是許多保健食品都會創造出一種神秘又虛無飄渺的感覺,然後又透過傳直銷管道等等,進入大家的生活中,難道沒有吃這些就會比較不營養嗎?答案或許就在你的心中。但我們常可看到越是不需『加工』的食物就越便宜,只是沒有人相信罷了。

 

11.小心廣告上的『字眼』:我們常會看到許多食品上的標籤,註明了『無糖』或『零脂』,這一切背後的真相,就是我們不用替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但這不就跟周星星講的一樣,『乞丐中的皇帝,終究還是個乞丐呀』。我也常發現自己在購買食物時,一看到『有機』、『全天然』或『健康』等字眼時,腦海中就會浮現『長命百歲』的幻想,或是使用百分百鮮奶油、有機麵粉和無毒雞蛋的蛋糕,就是可以放肆地吃,但忘記它還是個高度精緻與加工的食品啊。

 

12.食品產業如何運用『心理學』來哄騙我們?

可口性這是指食物所提供的愉悅或『快樂報酬』。因此科學家們都極力想辦法讓快樂報酬增加,而這通常都由高糖、高脂肪和高鹽的成分組合而成。

多樣化現代消費文化的一大特色選擇大幅增加,因此就有越多的自由和快樂。有時候想想M&M巧克力或是同款車子有這麼多種顏色就可以知道了。因此想要減重,就連續整個月都吃『同樣』的食物😢,因為『特定感覺的飽足』,所以就會吃得比較少😄

便利性因為現代社會所創造出來的高張力環境,因此大家都陷於『沒有時間』的狀態下,因此許多速食、冷凍食品或加工半成品就全面地侵入我們的生活中。但如果我們很在意怎樣吃和所吃進肚裡的食物,那麼或許這些公司就不會這麼成功吧!

健康光環這是一種相對性的營養訴求,透過曲解合適份量的概念和降低消費者對罪惡感的預期,來提高攝取量。從比較心理學來說,它啟動了一種無意識的合理化動作,也就是用一個『好』的行為來合理化一個『壞』的行為。可以從許多『保健食品』上看得出來喔。

高度個人化針對特定族群,例如女性經前症候群、媽媽、小孩、老人或運動員。或是在手搖飲料店中可以選擇大杯、半糖、少冰等。這都是充分地顯示出我們可以『自由』作主的選擇。

很多時候,我們會將行銷與廣告人員描繪成邪惡的操控者,但這只是故事的一半而已,因為我們經由自我欺騙、允許自己被『哄騙』,以便得到想要的東西,所以其實我們也是『共謀』吧!

 

夜深了,無法再寫下去了,要不然我的意志力也快控制不住了,準備找『垃圾食品』去了。但這本書的確給自己許多不同的思考方式,讓我用更多面向來看一件事,或是跨領域下的思考邏輯會產生不同的火花。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oach Ronnie 的頭像
    Coach Ronnie

    My way of life

    Coach Ron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