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模式(Competing Patterns)
Dr. Kelly提出一個在動作模式上不錯的概念,就是當同樣的動作模式下,若是『改變』了速度、重量或疲倦時,那麼是不是會有不同的動作呢?讓身體適應不同刺激,而有不同反應,也就是『競爭模式』出現。以下有幾個例子來說明:
1.當我們在『慢跑』時,常會不自覺地使用『腳跟』著地,但當加快速度為『衝刺』時,就會自然轉成『腳掌』著地,但不是一樣都是跑步嗎?為什麼會有兩種不同模式出現呢?這也是我常在訓練時,提醒客戶如果自主鍛鍊時,不論是跑步或重訓,只要場地安全許可之下,盡量使用『赤足』訓練,這相關的好處就不在此敘述了,因為多年前已有相關證照課程了,但最重要的就是讓身體回歸到『自然』的感覺,讓腳能跟手一樣的靈活是很重要的。
2.當我們在正常跳繩時,身體容易保持較佳姿式,但當動作增加為Double under時,身體就會容易出現『姿勢』不正確了,這也是因為將『強度』與『速度』增加後,若原本體能狀況跟不上,就會容易產生類似狀況,並且造成受傷。
3.當我們在執行前蹲舉(Front Squat)時,身體可以在較穩定的狀態下執行,但當在執行爆發力上搏(Power Clean)時,『接槓』的動作很容易因為加上速度這個因素,而讓髖來不及往後送,因此造成膝蓋瞬間往前。
4.仰臥推舉(Bench Press)和伏地挺身(Push up)在動作模式上是相同的,但在仰臥推舉時肩胛骨與下背部姿勢很容易穩定,因為有椅子支撐,但當換為伏地挺身時,因為身體沒有支撐,必須靠全身的力量將身體支撐住,也因此容易看到許多『海豹』出現。
也因此身為教練最重要的就是,當重量、速度或疲倦等等因素加上後,能夠仔細觀察出客戶動作上的些微不同,然後適時矯正,這樣就能夠在訓練上更加有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