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矩原則』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簡單的動作或是訓練上基礎的動作,若是能夠多了解一點自己身體肌肉/關節/結締組織之間的關係,那麼這些小地方的注意(累積),加起來最後就會是成功(避免受傷)的關鍵因素。這也是功能性解剖或是功能性訓練的基礎想法。

 

Dr.Kelly常提到『核心』的關鍵因素就是『脊椎』,脊椎所代表的是『支撐』(Bracing),也就是維持姿勢的重要性。我們常聽到教練的『口令誘導』,大致上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繃緊』(Stiff),常聽到的為屁股夾緊、核心收緊、屏住呼吸、這些常聽到的『口令誘導』其實就是希望能夠將『脊椎穩定』(Organizing the Spine),避免脊椎不穩定而導致動力練喪失。第二部分為與肩/髖關節連接之肱骨/股骨能夠進入『定位』(Organizing rotation into the Joint),我們可以想一想,當核心(脊椎)穩定後,啟動身體許多動作模式的兩個主要引擎就是『肩與髖』關節,這兩個引擎在構造(杵臼/球窩關節)上是非常類似的,最重要的是有旋轉袖肌群(Rotator Cuff),而這也是訓練時常忽略的小肌群,因為這些深層而小的肌群增長速度是比不上大肌群(如二頭肌/股四頭肌),另外連接的『膝/肘』關節在構造上也是相當類似的。比較不同的是,肩關節有肩胛骨連接,因此會給身體多一些活動度,也就是即使肩膀很緊繃時,還是可以把食物放到自已的嘴巴裡。

 

肩膀與髖關節『屈曲』(Flexion)動作(手與膝往上提)時,需要配合外旋力量(External rotation torsion force),從過頭推動作可以常聽到『大拇指朝後、腋窩朝前、手肘向外』等這些口令誘導,就是希望『肱骨』能夠旋轉(rotation)進入肩膀的杵臼關節,或是臀大肌夾緊,也是希望『股骨』旋轉(rotation)能夠進入髖關節,然後產生『穩定性』。因此當我們在訓練『過頭推』(Overhead Press)系列動作時,這也是需要特別注意到的,因為當重量壓在頭上,肩膀的『穩定性』是訓練關鍵因素,也是避免受傷的之一。

 

人們常問『穩定度』或是『活動度』哪個要在前,Dr.Kelly希望同時產生,因為誠如前述,沒有『旋轉』(rotation)的『活動度』,肱/股骨無法進入關節,那麼就無法產生『穩定度』。也因此Dr.Kelly表示,在觀察關節活動度(Range of Motion)時,不只要檢視最終位置(Full End ROM),同時也要注意『旋轉』(rotation)這個要素。

 

相對的,肩膀與髖關節『伸展』(Extension)動作時,需要配合內旋力量(Internal rotation torsion force),注意一下,當走路時,手往後擺,為了要伸直,手臂會自然內旋,但是當我們走路時,腳的姿勢卻是常向外擴(像鴨子走路),而此時股骨沒有內旋進入髖關節,也因此除了會造成關節處摩擦,也會減少動力練的產生。

 

肩膀與髖關節在『屈曲/伸直』動作中,從開始到最終位置要有一個旋轉『轉化』(Translation)的過程,因為這個過程讓自己的身體知道從A-B點,中間需要產生旋轉的扭力,然後肱/股骨才會進入最終關節位置。若是忽略了這個過程,就會機器人的動作,身體並不自然。但是當我們的肱/股骨進入了肩窩/骨盆內,在動作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要避免『旋轉剪力』(Rotational Shear),也就是手肘/膝蓋應該避免在動作過程中晃動,舉例來說,當我們想要將雞腿剝下來大快朵頤時,我們常會前後扭轉雞腿,換個角度想,當我們的手肘/膝蓋也是如此的話,肩窩/骨盆會受得了嗎。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oach Ronnie 的頭像
    Coach Ronnie

    My way of life

    Coach Ron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