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跪姿壺鈴風車(Half-Kneeing Windmill)
影片請至臉書My way of life觀看喔!
繼之前分享壺鈴Arm bar來訓練肩膀「穩定度與活動度」之後,有朋友問說「風車式」是不是也屬於訓練肩膀穩定度?
高跪姿壺鈴風車(Half-Kneeing Windmill)
影片請至臉書My way of life觀看喔!
繼之前分享壺鈴Arm bar來訓練肩膀「穩定度與活動度」之後,有朋友問說「風車式」是不是也屬於訓練肩膀穩定度?
如何建構「過頭推」更佳的動力鍊
影片請至臉書My way of life觀看喔!
在1962年前~槓鈴「過頭推」是奧運比賽項目,但因為無法客觀的評斷是否過度拱背,所以就「取消」了。
啞鈴讓你強壯,但壺鈴「更有效率」
示範影片請至臉書搜尋My way of life
這是FMS創辦人Gary Cook曾說過的一句話,因為壺鈴特殊的外型~把手設計,所以讓你可以同時在「不同」面向上訓練!
壺鈴的「拉系列」動作模式
影片請至Facebook搜尋My way of life
推與拉的訓練「比例」一直是很多人喜歡探討的部分,然而壺鈴因為特殊的「把手」設計,所以常被使用來與「甩」有關的訓練!
用「動作模式」來思考壺鈴訓練
在上個月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因為愛有多深,距離就有多遠,所以索性就把自己隔離起來,畢竟這對我以前的工作來說~常在山之巔、海之邊~兩週真的不會很久,如果你能夠充分規劃時間的話。
當想到壺鈴「風車」這個動作時,映入眼簾的就是「伸展」到未持壺鈴的手可以「碰觸」到地面,以及持壺的肩膀可以訓練「穩定度」!
但在去年到澳洲上SFG L2時,Shuan老師就提醒我們除了上述之外,別忘了身體的活動度範圍是否足夠,這是怎麼說呢?
因為壺鈴風車所伸展的身體後側動力鍊部分,是我們很少會用到的「額狀面髖鉸鏈」部分,所以跟矢狀面髖鉸鏈一樣,你不會希望可憐的「脊椎」動到吧!
精益求精
上週末很榮幸應StrongFirst Taiwan之邀,擔任User Course的助教,每次的經驗對我來說都是全新的體會。或許有人會認為壺鈴不就那幾個動作,有什麼好學的呢?而且還不斷學同樣的。的確,在這個路人都可以是教練的年代,每個人只要弄張證書,就可以教別人。以我自己的經驗而言,之前學習截拳道時,張師父曾說過,有個年輕人來跟他上了幾堂課之後,就不斷地請他發張證書給他,說他也想要『傳承』,當時我的心裡只能『默默地祝福』他之後教的學生。
但我們身為教練,『溫故知新』是很重要的,尤其自己都是一直在教別人,但卻有許多盲點是自己也會看不到的,因此這次特別感謝Matt助教也提醒了我一些缺點。的確,以近年來許多課程都在『求新求變』的狀況下,很多證照課程,在一天內可能會教上百種動作。但認真的說,能夠吸收到全部或有瞭解到其中的精髓嗎?抑或每隔一段時間就給新的套路,但這樣跟機器人有什麼不同呢?不都是在等人按下指令。
『典範轉移』—虎父無犬子
這幾天很開心能夠再次擔任IKFF創辦人Steve Cotter的逐步口譯工作,下列為近距離學習到他處世哲學的一些些小事項,在此記錄下來,讓以後的自己可以不斷地細細揣摩他的各項觀點:
一、大師『風範』:
增加『握力恢復』的好方法—『G-Tox』
『握力』是肌力訓練裡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幾乎都要用『手指』抓住負重,Boyle提出在訓練時,組數中間恢復時可以做伸展運動來增加恢復,並且也可以增加訓練效益(節省時間),前幾天在StrongFirst由Tony Carrigan撰寫的一篇協助握力恢復的方法,經過這幾天練習,覺得還滿不錯的,因此將內容與心得撰寫如下:
在StrongFirst裡,『張力』(Tension)與『放鬆』(Relaxation)是同等重要的。但是我在訓練時,通常都只會注意到『張力』,因為在訓練時『增加張力』就等於『增強肌力』。在StrongFirst裡不論是運用壺鈴、槓鈴或是自身體重,都可以找到許多訓練資源來增強『張力』。這也是StrongFirst宗旨,無論任何目標或是情況都可以讓自己『強壯』。但很重要的一個『反思』,我們有沒有想過『增強』自己『放鬆』與『恢復』的能力。
壺鈴與槓鈴『動作模式』的關係
隨著壺鈴訓練越來越熱門,因此在訓練上關於壺鈴與槓鈴哪個比較好,慢慢地成為爭議的話題,包括NSCA也開始有些研究報告來證實訓練轉移效果。但之前與新加坡Tommy老師聊過,當他要做『功能性訓練』的專題時,但在文獻上實在太少可以參考,因為許多研究都是圍繞著槓鈴。這就讓我想起,不要專注於『工具』上,只要在對的時間和空間上,就是好的工具。昨天在Strong First由Dr.Michael寫的一篇文章,讓我除了瞭解他們之前要求參加SFL認證(槓鈴)就要先通過SFG(壺鈴)的『為什麼』,也讓我了解這兩項工具之間『動作模式』的轉移。
1.『Swing』:在學習Swing之前,必須要先學會硬舉(Deadlift),包括MBSC與Dr.Kelly都有解釋過,因為硬舉是屬於第一類型的慢速動作模式,但Swing則到了『動態的爆發力』模式,因此若是沒有將基礎的力量與動作模式建構好,則非常容易造成傷害。但Dr.Michael將為什麼要『Swing』,然後與『槓鈴硬舉』的關係歸納出:
兩側的重量都要一樣嗎?
我們日常生活中有許多的『不對稱』現象,譬如許多名媛貴婦都是一隻手來提著名貴的包包,好像沒有看過拿兩個包包😄,或是像一般的媽媽要左右手各抱一個小孩,但即使是雙胞胎,體重也不會一模一樣吧。但我們在訓練上除了單邊外,在雙邊時就希望重量相同,當然以初學者來說,這是最安全與有效的,畢竟先教正再教奇是兵法上告訴我們不變的道理。然而當有了基礎之後,想要增進運動表現、應付日常生活各種狀況,抑或有趣,那麼歡迎來到雙邊不一樣重量(Odd Weight)的世界吧!這篇由Vic Verdier所寫的Odd Weight訓練方法,的確滿有意思的,提供給大家參考一下喔:
根據Dr. Craig Liebensen,我們都需要訓練『抗旋轉』的能力,這也是多年以來的概念,屏除了脊椎屈曲與伸展訓練,這才是日常生活中的能力,因為我們都是用腳來『產生』力量,核心『傳導』力量,最後才將力量由手臂『釋放』出來。而Odd Weight訓練可以幫助我們將身體所需要在另一邊產生與釋放力量時,在旋轉面穩定核心軀幹。再加上單邊發力時,胸廓也會不同,因此Odd Weight訓練可以幫助我們身體適應不同狀況下的呼吸。
找到力量上的漏洞
本週在SF網站上看到上個月在奧克蘭參加SFL課程時,當中一位助教Denzel Allen所寫的一篇有關『補起』力量的漏洞,讓我有相當大的感受。他本身所展現出力量的技巧也讓我滿懾服地,還記得有一天主課教官隨機要他示範『單手』引體向上,他廢話不說,啪,就上去了,後來我在跟他討論壺鈴單手軍事推舉與槓鈴軍事推舉時,他就指出壺鈴單手往上推的路徑與引體向上往下拉的路徑是相同地,但這只能讓我好好地琢磨才能體會了。
他這篇指出我們在建構力量的道路上,會有一個無聲的殺手隨時等待出手,讓我們看似快要到達目標,但卻會空手而歸,而這個殺人不扎眼的高手就是:『能量漏洞』(energy leaks)。其實之前也讀過滿多類似的『要Link,不要Leak』或是Dr.Kelly有關動力鍊的文章,但Denzel這篇寫出幾項解決方案,就像SF課程中個人覺得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troubleshooting,因此就分享給各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