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範轉移』—虎父無犬子
這幾天很開心能夠再次擔任IKFF創辦人Steve Cotter的逐步口譯工作,下列為近距離學習到他處世哲學的一些些小事項,在此記錄下來,讓以後的自己可以不斷地細細揣摩他的各項觀點:
一、大師『風範』:
Steve Cotter各項『自我要求』真的毋庸置疑,雖然年紀已經接近半百了,但示範起每個動作都是乾淨利落,甚至都用比學員『更重』的來示範,但這是『型』上面的,他更讓我值得敬佩的地方就是在『開闊心胸』與『哲學思考』方面,因為雖然跟他工作幾次,但自己也去上了不同系統的課程,例如RKC與SFG,這兩個課程最大特色就是所有動作都要照著『準則標準』,這當然是件好事,因為可以確保這個課程結束的人都有相同動作模式,但有時候仔細想想,我們不就是『作業員』嗎?不能有自己的想法,特別是若用GS(競技壺鈴)『技巧』,絕對被『禁止』,因為違反了『Hardstyle』,這就讓我想起在台大進修推廣部上張教授的行銷課時,他提出『分類學』就是不斷地『同化』(Assimilation)V.S『對比』(Contrast)。但我每次跟他聊到這些時,他都很開心我能夠接受『不同』的訓練思維,他從來不『批評』任何人事物,他有的只有在旁邊給我一些『正向』的指引與啟發。
二、『靈魂』主宰『身體』(Your mind controls your body):
Cotter在訓練過程中,一再強調肌肉會疲倦,但你的『靈魂』不會比肌肉疲倦得快,很多時候我們會想到還有『好多下』沒有做完,此時『肌肉』還沒累,但『靈魂』已經先累了,若能夠換個角度想,一下一下地慢慢做,專注在那『每一下』時,不要想著是100下,而是想成『100個』『1下』。在人生的道路上,會遇到許多困難的事物,不也是需要如此的精神嗎?
三、想要『長壽』,就不要忘了『活動度』與『柔軟度』:
很多時候我們談論『活動度』與『柔軟度』都是圍繞在適不適合從事訓練,但有時想想,當年紀大時是不是越有活動度與柔軟度就能夠繼續從事各項日常生活,因為不是只有年輕人可以訓練,長者更需要訓練,Cotter年紀近半百,但他所展現出來的柔軟度與活動度,讓現場許多年輕人都自歎不如。他分享一個概念,為什麼我們當代運動科學會將『深蹲』視為一項訓練,並且還有各項矯正訓練,想想我們的祖先,在還沒有『椅子』的時候,深蹲其實就是我們的『休息』姿勢啊。
四、『虎父無犬子』:
Cotter此行帶著他14歲的兒子同行(當天才告訴他要出發),因為他在幾年後準備退休了,因此要他兒子準備接棒,第一天在無預警狀態下,要求他的兒子直接示範L1的測驗項目,雖然他的兒子已經有段時間沒有練習了,因為都在練美式足球,但他要求兒子跟他出門就要隨時處於『備戰狀態』,即使測驗中手都破皮流血了,還是溫和堅定的請他兒子呼吸調勻,情緒放緩一下一下地完成。但是在下課後,我看到的是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愛』,處處關心孩子的狀況,若孩子餐點剩下一點點吃不完,他會先確認是否真的吃不下,若是已經吃不下了,他會幫忙吃完,順便讓孩子知道不能『浪費』食物。
五、壺鈴運動是鍛鍊『肌耐力』:
若要鍛鍊『最大肌力』就必須使用『槓鈴』,因為最重的壺鈴也無法比槓鈴重,若要鍛鍊『心肺能力』,那可以選擇『跑步、腳踏車、游泳』等,壺鈴則是剛好介於『中間』,可以同時鍛鍊肌力、爆發力、肌耐力以及心肺能力等,但也因為同時可以訓練許多項目,就比較無法極緻化,也就是沒有任何一項工具是完美無缺的,必須先考量自己的『目標』而定,才來選擇合適的工具喔。任何訓練器材都沒有問題,有問題的通常是人們,但現今許多廣告之下,『沒有痛苦,沒有收穫』(No Pain, No Gain),我個人比較喜歡將Pain解釋成『付出』,而不是一定要全身綁滿繃帶像個木乃伊,就表示自己很強壯,因為或許在35歲以前還可以這樣,但之後呢?難道80歲之後就不訓練了嗎。
六、『技巧』是靠自己的身體『訓練』而來的:
壺鈴是源自俄羅斯這個戰鬥民族,這幾年台灣已經有先進邀請俄羅斯的世界冠軍來台授課並且舉辦各項比賽,因為比賽時間為十分鐘,所以『體能狀況』與『技巧』都必須要在水準之上,否則將無法挑戰這短短十分鐘的考驗。也因此Cotter特別強調『技巧』的重要性,就是『柔』的一面,壺鈴與槓鈴/啞鈴最大『不同』之處就在於『握把』,也因此許多剛接觸壺鈴的朋友,『手』很容易在一開始練習時會感到不舒服,這是因為將『槓鈴/啞鈴』的『握法』直接運用到『壺鈴』上,但壺鈴的『握把』與『壺身』有個『空間』(Space),這就是讓手掌🖐️可以『穿』(Insertion)過去,因為器材是『鐵』,若是我們的『血肉之軀』與它『硬碰』並且『緊抓』不放,造成傷害的絕對是我們自己。
七、不要收取高額費用,重點是『傳播』正確知識:
因為自己本身有參加別的課程(價格高昂),因此也會拿來與Cotter討論為何IKFF收費較『低』許多,Cotter分享給我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因為訓練最終靠的還是『自我鍛鍊』,他上課期間除了將『技巧』與『標準動作』解釋及示範外,最重要的是傳達正確的訓練『觀念』,並且會將這訓練觀念運用到『人生哲學』上,讓大家知道訓練就跟人生一樣,但若是收取高昂費用,就無法讓更多人能夠參與。他指出『錢』跟『訓練』一樣,『夠用就好』(Enough is enough),這真的讓我品味再三。
八、尊重『專業』:
口譯人員其實就是講者的分身,之前在師大學習口筆譯技巧時,張老師一再提醒我們,逐步口譯時,別忘了除了要將講者要傳達的資訊精準表達外,另外就是要注意講者的『語氣』、『表情』等等,所以很多時候,口譯人員就像是個『演員』,配合著不同的講者,就須有不同的表現,否則就只是一個『活動』翻譯機而已。但在我的經驗中,有些講者可能不知道『口譯人員』這個『媒介』的重要性,但Cotter『深深明瞭』與『尊重』這個『媒介』,讓我深感佩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