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想到壺鈴「風車」這個動作時,映入眼簾的就是「伸展」到未持壺鈴的手可以「碰觸」到地面,以及持壺的肩膀可以訓練「穩定度」!
但在去年到澳洲上SFG L2時,Shuan老師就提醒我們除了上述之外,別忘了身體的活動度範圍是否足夠,這是怎麼說呢?
因為壺鈴風車所伸展的身體後側動力鍊部分,是我們很少會用到的「額狀面髖鉸鏈」部分,所以跟矢狀面髖鉸鏈一樣,你不會希望可憐的「脊椎」動到吧!
也就是說,你可以將拇指放在胸擴下緣,食指放在髂脊上緣,若是兩隻手指「分開」的話,就代表你動到脊椎啦!
但最近看著Josh Henkin所寫的文章,又帶領著我思考到另一層次,一直以來我都有追隨著他,因為他讓我看到何謂將所學轉為「實際運用」。
這是怎麼說呢?
這幾年隨著解剖列車的風行,我們都開始瞭解筋膜對我們的重要性,但筋膜除了幫助我們「預防保健或恢復」之外,還能夠幫上什麼呢?
我想以我們教練來說,最重要的當然就是「訓練」,其餘的都是「輔助」的角色。
例如從「螺旋線」當中,可以讓我們知道,身體的對側概念,也就是左腳➠核心➠右肩,但知道又如何呢?
這給我們一個概念,您的膝蓋、下背和肩膀可能不是「加害者」,而是「受害者」。
或許膝蓋、下背和肩膀這些問題可以用「風車式」來解決!
因為風車式可以鏈結螺旋線!
但在此先釐清:
●風車的好處不是從「伸展」肩膀而來。
●風車並不是瑜珈的「三角式」。
風車不僅可以是活動度訓練,而且也可以是功能性肌力訓練。
這裡我必須承認,以前我也認為風車、土耳其起立和Bent Press是活動度或柔軟度的動作,但當我持續每天做幾下(Grease the Groove)慢慢地體會,以及學習更多相關的人體構造知識後,我對這幾個動作越是感謝。
當然,我並不是要大家都做這幾個動作,畢竟我實在很不喜歡目前「流行」什麼動作,就一窩蜂地做那個動作,例如因為仰臥起坐可能傷到脊椎,就說死蟲或土耳其起立比較好,不要忘了,讓你受傷的通常不是「動作本身」,而是「執行」的方式。
所以我們要找到「符合」自己「所需」才是最重要。
但這裡我們可以從「螺旋線」的角度來思考,若是從腳➠腿➠髖部➠軀幹➠肩膀能夠建構更好與更強壯的「鏈結」,那麼或許可以減少「動作失能」,並進一步減緩困擾我們身體的問題:疼痛!
誠如前面所述,風車可以同時訓練肩膀穩定性和額狀面髖鉸鏈動作,但......很多時候我們的身體卻「尚未」準備好,這也是當某位專家說某個動作很好,「但」請先想想看自己的身體準備好沒有,或是我們可以逐步地建構身體,讓身體慢慢地往上增強能力。
例如,我們可以在「胸前抱著壺鈴或任何東西......當然老婆最好啦」:創造出前側的張力,然後來訓練額狀面髖鉸鏈,因為當核心能夠與髖部建構更好的鏈結時,那麼因為肩膀與這些區域是鏈結,所以當他們夠強壯與穩定,反之肩膀也會因此受惠。
或是運用彈力帶來綁住髖部位置,因此讓身體可以有更好的本體感覺能力。
當然,最後將壺鈴高舉過頭時,未持壺鈴的手可以拉著彈力帶以創造更多的張力與回饋在核心區域,或許這樣可以讓身體有更多的感知能力。
誠如Thomas Myers曾說:
筋膜線最好在多種角度、節奏、負荷......下訓練,因為若只有在同個面向上不斷地訓練,可是當人生向身體投了顆變化球時,那麼......
「應用」所學的知識在訓練上將是最有效益的事!
例如,半跪姿的風車可以幫助到土耳其起立從「高跪姿到弓步蹲」的「轉換」過程,因為需要用額狀面髖鉸鏈,因為平常較少訓練,所以通常很多時候都難以控制,但若先運用半跪姿的風車姿勢,未持壺的手換成用「架式持一個壺鈴」,先將這個階段單獨練起來,或許會對於整體土耳其起立有幫助喔!
這也讓我想起前兩篇所寫的弓步蹲這個身體動作模式,當你觀察孩子從四足跪姿到深蹲姿勢的轉換過程時,將會發現,對,就是「弓步蹲」!
而這中間很重要的就是「軀幹」穩定性,因為身體從與地面平行到直立的過程還要產生髖部分離!
更多的小技巧,我都會在5/23日的壺鈴研習會中分享喔!
祝福大家都能更愉快地享受訓練!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