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PPSC(Dr. John Rusin) (49)
- May 04 Mon 2020 07:00
Dr.John Rusin的運動表現「恢復」系統-第四階段(低衝擊性-強度穩定狀態下的心肺訓練)
- May 01 Fri 2020 07:00
Dr.John Rusin的運動表現「恢復」系統-第三X階段「神經再充電」
- Apr 27 Mon 2020 07:00
Dr.John Rusin的運動表現「恢復」系統-第三階段
- Apr 24 Fri 2020 07:00
Dr.John Rusin的運動表現「恢復」系統-第二階段
Dr.John Rusin的運動表現「恢復」系統-第二階段
有上過PPSC課程或看過之前我分享John Rusin六階段動態熱身的朋友應該對滾筒之後要進行「兩階段伸展」不陌生吧!就像想到「臭豆腐」就會想到「台式泡菜」或大腸麵線就會想到「香菜」,嗯~我知道,每個人所想的都不一樣😂
- Apr 20 Mon 2020 07:00
Dr.John Rusin的運動表現「恢復」系統-第一階段
- Apr 08 Wed 2020 07:00
沒事多「走路」,多「走路」沒事
- Apr 03 Fri 2020 07:00
在肌力訓練時到底需不需要「有氧訓練」~Dr.John Rusin看待「能量系統訓練」
這些年來隨著「重量/肌力」訓練的風行,大家越來越重視力量/肌肉的訓練,我想大家一定有看過比較「長跑選手與短跑選手」的照片,然後告訴你再跑啊,你就會跟長跑選手一樣骨瘦如柴,然後一點力量都沒有😭
- Mar 25 Wed 2020 07:00
如何運用彈力帶來建構「強韌肌肉&避免受傷」
- Mar 20 Fri 2020 07:00
簡單與有效的「十分鐘」熱身
- Mar 13 Fri 2020 09:33
弓步蹲的「前後」之別
弓步蹲的「前後」之別
「單邊」訓練是多年來大家喜歡探討的問題—因此在下半身訓練時,除了「深蹲與髖鉸鏈」這兩個動作模式之外,有人也將屬於單邊的弓步蹲列為基礎動作模式,例如Boyle,Dr.Kelly和John Rusin,他們所持的理由為弓步蹲是你在「移動」時的基礎動作模式。
- Feb 24 Mon 2020 07:00
不要讓「腳踝」活動度影響了你最喜歡的「下肢」訓練
不要讓「腳踝」活動度影響了你最喜歡的「下肢」訓練
無論是重訓室的深蹲或硬舉,抑或體能/爆發力/敏捷度的訓練,這些都是課表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當「確實」執行時,可以讓你達到所設定的目標。
- Feb 21 Fri 2020 07:00
完美睡眠的終極指引-20種讓你夜夜好眠的方法
- Jan 17 Fri 2020 07:00
七個安全又無痛的硬舉-小技巧
- Jan 16 Thu 2020 09:48
PPSC Mastermind 回顧
PPSC Mastermind 回顧
這幾天很高興來到Dr.John Rusin位於「寒冷」🥶威斯康辛州麥迪遜的訓練基地,與全球及美國所有講師一同研究與探討如何更佳有效的呈現/傳遞/表達PPSC(無痛訓練運動表現專家)的訓練概念。
在這五天的課程中,每天早上都要接受Dr.John Rusin的訓練,畢竟我們都是要Practice what we Preach,其實這也是幫助我們更瞭解與精通John的訓練哲學與概念(我在之前已分享過許多次,請大家往前翻喔,或是直接到部落格,我已將John的相關文章整理好喔);相關訓練說明影片(直接到影片區即可)已在前幾天有分享過,請大家參考喔!
- Jan 10 Fri 2020 23:16
PPSC Mastermind-第一天訓練課程
PPSC Mastermind-第一天訓練課程
很開心經過長達快四十小時的旅程,終於來到「寒冷」的威斯康辛州的麥迪遜城市-也就是Dr.John Rusin的家與訓練中心。
經過一晚反反覆覆的起床之後,隔天一大早就跟著Dr.John Rusin一起來動茲動茲啦,但John知道我們都是繞了地球快半圈才來到這裡,所以第一天訓練以「恢復」為主。
總共區分三部分:
一、6階段「延長」動態熱身:
- Jan 03 Fri 2020 07:00
運用「盪壺」來鍛鍊體能
運用「盪壺」來鍛鍊體能
首先我不得不承認自己是個Kettlebell Guy,畢竟它帶給我的不只是身體的益處,同時也有許多樂趣在內,當然過程中總是或多或少有些「痛苦」,但若要做好一件事,這些「必經」的過程我想一點也少不了。
- Dec 30 Mon 2019 08:21
「足部」的肌力訓練
「足部」的肌力訓練
每次當我出差工作站了一整天之後,最想做的就是......「腳底按摩」,畢竟我們都知道,有了健康的腳,就會有健康的身體,否則也不會有這麼多的腳底按摩店。
但你也知道,哪有那麼多......可以揮霍,所以一切還是靠自己最好,例如十指交扣~嗯,左手扣右腳,右手扣左腳;或是泡泡熱水澡也很不錯,若是覺得浪費水,那麼至少泡泡腳也是很棒地!
- Dec 17 Tue 2019 20:01
『冰』『火』九重天
碰!你撞到了、扭傷了或拉傷了,第一個直覺反應就是『冰敷』,因為這麼多年來,我們都記住一個口訣就是RICE(Rest,Ice,Compression,Elevate),但因為骨子裡就有一些反骨的想法,再加上最近看了廚房的偽科學,還有跟Dr.John Rusin工作後,他提出了一些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想法,例如為什麼每個人身體構造或活動度都不同,但硬舉時都要從地面上將槓鈴拉起,那麼槓鈴當初設計的高度是依據什麼呢?抑或很多人探討靜態伸展的問題,但有沒有人想過當初做實驗時的時空背景呢?
自己在前幾個月也閱讀一些幫助恢復的資訊,例如泡在冷水裡、呼吸機制或皮拉提斯練習等等。最近在Dr.John的部落格中有篇文章是由Kevin Masson撰寫,有關—“停止冰敷受傷區域:為什麼熱敷是新的冰敷方式呢?”讓我覺得相當有意思,因為我們總是會陷入慣性思考。因為RICE方法是由Dr.Gabe Mirkin在1978年時提出,所以誰最有資格來挑戰這個理論呢?當然是Dr.Gabe他自己本身,他在2014年時針對RICE中的『冰敷』—急性骨骼肌受傷管理部分,提出了冰敷並無法幫助復原(healing),並且還會“延遲”。除此之外,他還針對『完全休息』部分提出新方法—如果只是輕微的傷害,你通常在隔天就可以開始進行復健了。
最近研究指出,在高強度訓練後所造成的延遲性肌肉痠痛,雖然冰敷可以延緩腫脹,但卻無法幫助受傷肌肉的恢復(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June 2013)。因為冰敷會造成靠近受傷區域血管的限縮,因此無法帶進修復細胞(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 published online Feb 23, 2014)。血管在冰敷後的數個小時內無法打開,因此將會延緩修復過程。
- Dec 17 Tue 2019 19:59
『精準』訓練—從『好』教練到『偉大』教練
身為私人教練,我們常會陷入一個迷失,就是自己要練得很壯、看起來很聰明(能夠講出許多專有名詞,而且最好夾雜著英文😄)和常有新的器材/動作,不可否認這些都很重要,但有時想想這是以自己為中心或客戶為中心呢?我想我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帶給客戶『結果』—不論是增肌、減脂或感覺很好(即使只是陪他們在跑步機聊天😄),但在過程中『避免受傷』則是最重要的。『勝敗/結果論英雄,無痛/避免受傷則是關鍵要素』。這些短期“結果”是位『好』教練應該有的,但『偉大』教練則是需要可以讓客戶在得到結果後,還能夠“終生”保持『自主』訓練的習慣。這兩天讀了Tim Danchak所寫的一篇文章,當中有幾個思考觀點很不錯,自己得到許多啟發,因此分享給大家:
1.不斷擴充自己知識的軍火庫:
不可否認自己也是個所謂的『證照』教練,曾經有位教授就這樣嘲弄了我一番,說目前市場上這麼多證照課程,就是我們這些傻瓜才會去上。的確現在許多課程水準參差不齊,但我們被騙久了,也知道誰在裸泳啊😄!但換個角度來想,若因此就停止學習,可能短時內一招半式還可以闖蕩江湖,但久了之後應該就會原形畢露了!以我個人目前的經驗,就是好好地讀一本書會比較實在,然後再決定要不要去上課,例如MBSC的證照,可以好好讀過Boyle的Advance in functional training,雖然這本書已經很久了,但可以藉此瞭解Boyle的真正思維,然後對他的證照就會有更透徹的解析;FMS相關證照可以先讀過Cook的Movement這本書,這樣對來龍去脈會有更佳的理解。
- Dec 17 Tue 2019 19:57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但是否也會造成『退化』?
為什麼會想寫這篇呢?因為這週看了Dr.John Rusin在上個月發表的用科學化方法來找到你的完美深蹲『站姿』,其實原本不想寫的,因為網路上隨便一搜尋有關深蹲的資訊,可能就將你淹沒了,但每次看到Dr.John,就會讓我想起去年幫他翻譯時,他說了一個有關亞洲蹲的笑話。
話說當年他與其他幾位教練受邀到北京奧運訓練中心,來培訓大陸國家代表隊的肌力與體能訓練,當晚一下飛機就有場晚宴,你知道的,中國人都好客,所以又是白酒、紅酒、啤酒等輪番灌下肚,結果...,肚子哪受得了,所以他就趕緊到廁所去,一進去...傻眼了,沒有『座式馬桶』,只有...,這讓他當場體會到何謂『亞洲蹲』🤣!隔天他們幾位教練用FMS逐一檢測每位選手,他剛好分配到蹲姿區,結果...每個人都是PASS,讓他當場鏈結到昨晚,這也是為何美國人為何連蹲都很困難了,因為很難找到...。
所以看到他這篇時,當下讓我想起現代科技有時真的會讓我們退化了,這是怎麼說呢?前陣子有次帶孩子出去玩,結果老大突然說肚子疼,沒想到老二也跟著喊疼,這時該怎麼辦,當然是找廁所啊!當時心裡一直祈禱廁所不要有人啊,一進到廁所,老天爺果然有聽到我的呼喊,賓果,但這時沒想到打開門後,一間是座式,另一間是蹲式,我們家小鬼竟異口同聲說,他們不會蹲著...,這真的讓我傻眼😂。你知道的,因為衛生關係,我喜歡蹲著,但卻沒想到孩子因環境關係,而不會...。其實更厲害的是,因為家裡是免治馬桶,所以連擦...,都忘了,而且還問我,拔拔為什麼外面的🚽這麼冰,我當場差點昏倒,而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如何在便利與實際生活中找到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