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族』的功能性訓練
隨著年紀增長,綜合『多面向』的訓練,對於能夠有更獨立、積極活躍與享受的晚年生活是相當重要的。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在『晚年生活』中,維持『日常生活』中各項能力比控制慢性疾病更重要,因為以目前醫學的進展,許多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壓)是可以控制的,並且不會對日常生活造成重大影響,但若無法從椅子上站起來呢?這將對日常生活的『品質』造成重大的影響。最近在ACE的期刊上,閱讀到Shirley Archer所寫的有關『銀髮族』的功能性訓練給我相當多的啟發,分享如下:
首先談到目前許多國家都已經進入『高齡化』社會,並且人類的平均壽命會『更久』,這是許多國家都將面臨到的問題,也就是『醫療成本』將會大幅增加,這將會對醫療體系造成極大的負擔。但從許多面向來看,體適能從業人員是可以幫助減少這個問題的重大推手,本人去年到澳洲參加FILEX時,課程中有許多是專為銀髮族設計的,而且很多個人教練的年紀都是五六十歲以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客戶都是八九十歲了。而許多講師也提到,從市場的角度來看,『銀髮族』是體適能行業中尚未被滿足的『缺口』。
那麼個人教練在針對『銀髮族』設計功能性訓練時,可以先了解到銀髮族需要什麼樣的訓練來滿足日常生活所需,根據前ACSM主席Carol博士,功能性訓練就是課表中的訓練動作是符合『日常生活所需』,例如從椅子上起來、整理床鋪或提起洗衣籃等等。另外Cody博士也補充,何謂銀髮族功能性訓練?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結果』,並不是『方法』。而個人教練在設計課表時,可以先了解到銀髮族功能性訓練的六大支柱,包括神經肌肉、骨骼肌、平衡感、活動度、心肺能力和感知力。
在考量六大支柱後,設計課表時還可以從幾個面向來思考:
1.必須符合『特定目標』:訓練『結果』就是『學習』一項對日常生活品質非常重要的『技巧』。而對銀髮族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能夠『獨立』自主生活。
2.『動作模式』需涵蓋各項『體適能』要素:因為日常生活中許多動作模式可能『同時』會用到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平衡感、敏捷性和協調性。
3.訓練課表需『非常個人化』:雖然每個人的體能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但在銀髮族中『差異』可能會非常大。例如同樣在公園內,有些長者可以做出引體向上,但同時有些長者卻是由外傭推著輪椅。
4.必須『循序漸進』:許多銀髮族每天的身體狀況變化可能會很大,因此除了在訓練強度、課程長度與動作複雜度上要漸進增加外,另外也必須要特別注意到心理層面。我個人覺得『傾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目前許多針對銀髮族設計的課程,會較著重於肌力、爆發力或心肺功能,但個人淺見平衡感與活動度的比重,應該可以稍微增加,誠如Dan John常提的,在『年過半百』後最需要預防的就是避免『跌倒』,特別是在浴室中,而平衡感就是這當中需要強調的,因為平衡感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包括了『知覺的輸入』、『資訊的消化』和『動作的輸出』。另外『關節活動度』也是功能性動作的『核心』,因為許多動作若是活動度不足,其實根本無法達到訓練效果的。希望我們東方社會可以像芬蘭等國家照顧銀髮族,讓我們能夠有更棒的晚年生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