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702564_2449551488618090_1144742353571938304_o.jpg

上週末很榮幸再度擔任Mark老師的翻譯,每次跟老師一起工作都會讓我對訓練有深刻的體悟,畢竟他老人家就像一本歷史書,即時是相同的概念,但經過他每次的解說,都讓我能夠化繁為簡,而有更清晰的概念。

 

在此也分享給大家參考一下,畢竟老天爺實在很眷顧我,因為工作的關係,讓我能夠反覆地聽到許多同樣的課程,讓我能夠更清楚許多「本質」上的事情。

1.教練的「價值」

我想大家都知道「價格與價值」是完全不同的事,身為教練如何創造出自我的價值是件很重要的事,尤其是當今網路世界有許多「免費」資訊,有時候連我們都很難「分辨」真偽了,就更不用說一般民眾。

而這也是我們不斷進修與精進的原因,因為這樣才能夠告訴客戶「為什麼」,否則大家都跟罐頭工廠做出來的一樣,下同樣的口令指導,但卻不知道其「目的」為何?

Mark老師舉例,麥當當與五星飯店餐廳「差別」為何?

1.「產品」-也就是食物本身。
2.「服務」-我想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溫度。

當然這沒有「比較」意涵,畢竟我也很喜歡麥當當,更何況也無法用龍蝦「漱口🤣」,可以這不就是身為教練可以努力提升自我的目標嗎?

當我們談到Pain Free訓練時,是否要更專注在「精準」上面,也就是任何地方都避免「馬虎或還可以」,因為有時候可能就是這「一點點」的差別就造成天壤之別。

我想這就是「態度」的問題,而這也就是「價值」所在吧!

 

2.訓練的世界,我們只做一件事—「肌肉收縮」

我想這在之前已分享過,這裡就不再贅述了(有興趣可以往前翻喔),但肌肉收縮這件事卻可以「解惑」許多似是而非的問題。

這裡舉例「仰臥起坐」並沒有要挑戰任何說法,而是提供大家「思考」一下。

仰臥起坐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傷到腰椎」,但大家想想看,我們在做仰臥起坐之「目的」為何?應該是讓腹部所有肌肉參與工作,也就是訓練「肋廓下緣➜骨盆上緣」這塊肌群,但很多時候,卻是「頸部」帶動。

就像在執行「側屈」時,應該會以腰方肌為主,可是卻常常由「髖部」來「協助」。

另外就是大家都知道「高反覆次數」下,腰椎斷掉的實驗,這裡先不提「人的腰椎與動物的頸椎」是否可以相提並論,或是你沒事會「連續」做上萬下的仰臥起坐嗎?

但我覺得另個思考很好就是:為何每次想到仰臥起坐就是「高次數」,想到臥推就是「重量」。

我們難道不能增加仰臥起坐的「難度」嗎?課表設計不就是這個概念嗎?為何要執著於「次數」呢?說真的,你若「真正」執行腹部收縮,將會發現很難做這麼多下。

或是大家也可從脊椎能夠「屈曲、伸直、側屈和旋轉」的「角度/活動度範圍」來思考,畢竟這就像Dan常說的:不是SWING傷了你的腰,而是你Swing的「方式」傷了腰。

所以我想不要在糾結於哪個動作好或不好了,而是我們是否真的清楚:

「為什麼」要選這個動作。
「如何」正確執行這個動作。

或許這樣思維會更清楚,以免陷入人云亦云的狀態😥,因為我們常會「跟風」,我自己也會犯這個問題,也就是常引用某某名人或教授所說;但若撇除誰說的,而是平心靜氣地探討事情的「本質」,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喔!

但我知道這是最困難的一部分—「人性!」

 

3.自由重量與器械式訓練的「爭端」

近年來由於肌力與體能或健力訓練的風行,造成大家對器械式訓練的鄙棄,會認為這是健美式的訓練,身體是一個整體,不能只做單關節訓練,所以需要更多符合日常生活的「多關節功能性」訓練。

但假如我們靜下心來思考,想想天平的「兩端」:

「左邊」是單關節/穩定度高/因此可以更專注在肌肉收縮。
「右邊」則是多關節/需要更多技巧/屬於金字塔頂端動作。

當我們今天面對的年紀稍長、體能尚未進入狀況或剛開始復健的人,在他們能夠做到金字塔頂端複雜動作之前,是否需要將「底部」鍛鍊足夠強壯後,然後循序漸進地往上呢?

舉例來說,「硬舉」應該是最符合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性動作,因為每天都會彎腰拿東西;但槓鈴深蹲......嗯......你每天會蹲下去,但會身上會「負重」蹲下去嗎?

但在能夠硬舉之前,若是能夠先「單獨」強化「下背部」,也就是單關節訓練,或許這就能避免很多人「抱怨」硬舉會讓下背部不舒服了。

 

4.「口令誘導」(Cueing)的重要性

這是我這些年來不斷想要精進的部分,因為我們所講出來的話都深具「影響力」,也就是如何能夠「精準」的One Shot, One Kill。

常聽到一句,如果你不能讓小朋友聽懂你在說什麼,那麼表示你並不是很懂。

但當我從將專業術語轉成「人話」之後,發現自己還是會犯了「好為人師」的毛病,也就是講了一堆之後,發現客戶還是出現「茫然」與「空洞」的眼神,嗯~真的很抱歉!

但每次Mark老師都會用很簡單的口令誘導,通常都只有一句話,就讓學員有不同的感受,更能體會到訓練員所想要傳遞的資訊。我想這就是教練學的「藝術」吧!

另外也覺得自己的「動作示範」也需要很精準,甚至是「舉手投足」之間也要非常專注,有時候會發現客戶會有一些不經意的小動作,後來想到原來是自己在示範時也會有這些小動作,所以...嗯~自己要再加強!

 

5.「動起來」(Let’s Move)為首要目標

我們若是常到健身房,都會發現某些人會在固定時間來做某些訓練,而且很少變化過,或許你會覺得奇怪,嗯~如果這時候再加上訓練動作的技巧不太正確的話,那可能就會更......

可是換個角度想,只要願意「動起來」,是否就已經是非常好的呢?畢竟可能有90%的人是不太願意動起來地。

 

6.「感覺」這件事

感覺是件很因人而異的事,而且你也很難去反駁,畢竟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特別是在訓練時,很多時候可能用稍微不同的姿勢/角度/方式就能有特別的感覺。

但Mark老師提醒,還是回到身體構造的「本質」吧,當你用肌肉走向、關節構造或身體力學機制來「分析」時,將會發現所謂的「感覺」只是出現在大腦而已,但對你真正想要鍛鍊到的「部位」或許已經偏離了!

或是你會覺得重量「越大」越有「感覺」,但很神奇的是,若當你「專注」在肌肉收縮時,例如假設胸推的目的為鍛鍊胸大肌,那麼假設你能夠很專心地收縮胸大肌,或許不見得需要加上重量,甚至是「減輕」重量,你也會感覺到「更吃力」。

Mark老師每次在課程結尾時,都會提起Muscle&Motion這個網站,說真地,我個人也是相當喜歡,裡面有很詳盡的介紹,或許可以幫助你解決相當多似是而非的「疑惑」。

 

而且這幾天是黑色星期五,許多網站都有大幅度的折價,我每年買線上課程都會等到這時候下手,會幫你省下不少喔!

最後,當你真正熱愛一件事時,就會持續不斷地鑽研下去!

祝福大家感恩節快樂,雖然我們沒有休假,但常懷感恩的心,天使都會出現地!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RTS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oach Ronnie 的頭像
    Coach Ronnie

    My way of life

    Coach Ron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