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你是肌力與體能教練或是個人教練,其實都是人生教練(Life Coach),因為我們都是讓客戶變得更健康。因為如果你身體不舒服到醫院看診,醫生就是開藥給你,讓你不舒服的症狀消失,想一想你有更健康嗎?還是困擾你的症狀消失了。例如你有高血壓,就給你降血壓的藥,糖尿病就給你降血糖的藥,頭痛就給你普拿疼等等。

 

我們要找到「相同」地方,而不是看不同之處。

 

找到我們熱情之處,大量的閱讀,因為唯有閱讀,我們才能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清楚的了解到什麼樣的資訊能夠轉換成對我們是有用的,因為問題不在資訊氾濫,而是能否分辨真偽。

 

我沒有比誰聰明,只是比較早接觸到資訊,並且能夠分辨真偽,或是這個資訊是否有其道理。因為每個領域的專家,可能花了一輩子的時間在研究某項事物,例如治療下背痛的醫生,他可能看過成千上萬的病患,那如果他出了一本書或一個講座,專門談下背痛的原因與治療,我當然要閱讀,然後應用在我的客戶上。

 

如果我讀了這麼多的資料後,然後不能用最簡單的語言解釋,那表示我真的不了解,我只是假裝我瞭解了,因為我只能用很多專有名詞來替代,而不知其中精髓。

 

先想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然後才想我『如何』做這件事,最後才是我要做『什麼』。這是非常重要的思維邏輯,特別是在體能訓練方面,因為我們不能盲目地照著別人的課表(什麼)操作,然後才想到要怎麼做(如何),最後甚至沒有想到為什麼要這樣做?

 

這讓我想起思辨是一場正義之旅這本書,就如同現在你可以不要相信我寫的,但你一定要思考。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在改變,因為我一直在『閱讀』、『學習』及『思考』。

 

小故事有關於『為什麼』,美國在參加二次世界大戰前,做了一個研究,為什麼德國可以每十秒鐘發射一枚砲彈,但美軍最佳的射手是每三十秒鐘呢?於是美軍指派一名上校做研究,上校首先發現了每個發射手,在發射後都要停二十秒鐘,於是他就問了『為什麼』,發射手的回答是按照『準則』的規定,於是上校便查閱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準則,準則上的確是寫發射後要停留二十秒,但上校不死心,想知道『為什麼』,於是又查閱了南北戰爭的準則,一看才發現,因為上個世紀,砲塔是由馬來拖動的,所以那二十秒鐘,是要讓『馬穩定下來』。

 

這就是一個為什麼需要探究每件事物背後原理,要不然我們就會永遠做同一件事,然後不知道『為什麼』,特別是在編排訓練課表時,若沒有『思考』為什麼要將這些訓練元素加入課表,只想說冠軍選手的課表,一定是武功秘笈,若是照著練,一定可以成為冠軍選手,試想有可能嗎?

 

訓練第一要素,避免因為你所排定的課表受傷:

 

不論你的客戶來找你訓練的因素為何?想要變瘦、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更強壯,最重要的事,就是他們要實際參與訓練,但他們真正執行訓練時,身為肌力與體能教練,你的責任就是避免他們因為參與你所排定的課表而受傷,例如深蹲超過他最大的能力範圍,或是要求他做到力竭,若是因為這些因素而受傷,都是教練的責任。

 

訓練第二要素,訓練效果要能轉移,避免在競技運動場上或是日常活動中受傷:

 

所有的訓練都是有目的,這讓我想起一句話,『每個教練都可以讓別人在訓練疲憊不堪(torture),但不是每個教練都可以讓人在結束訓練後,感受到訓鍊轉移到應用(nurture)』。雖然有許多定義強壯的標準,例如深蹲、硬舉、臥推等超過兩倍體重,但試想若不能應付突如其來的狀況,那只是擁有一雙強壯的手和腿。

 

最後一項才談到增加運動表現(performance)

不論是職業運動員或是一般民眾,從你的訓練結束後,在球場上比賽時希望有更強壯的身體來應付,或是一般民眾不也是希望所做的訓練,能夠讓他們更健康,爬樓梯能夠輕鬆,抱孩子能夠更不費力,而這就是他們所要的,客戶不會在意你的課表有多華麗或是先進,他們要的就是效果。

 

但是這三項順序常被顛倒過來,都想要增加運動表現,但都忽略的傷害得避免才是真正的王道。

 

風險與利潤的比例(Risk-Benefit ratio

 

風險越高,利潤越大。如果一個大學運動員,可以提高他的訓練強度,因為他很有可能簽到一只大合約,但如果是一位頂尖職業選手,並且已經簽到數年的大合約,那麼訓練的風險必須要降低。換句話說,若是一般民眾,如果因為你的訓練課表而受傷,使他無法去工作,那麼訓練課表必須要慎重考量風險之比例。

以科學化為根基,加上自身的經驗才能組成完美的課表。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oach Ronnie 的頭像
    Coach Ronnie

    My way of life

    Coach Ron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