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常會抱怨說,因為工作或家庭很繁忙,所以「找不到」時間......,然後問我該怎麼辦?
我通常只能給這個簡短的答案:
如果某件事「很重要」~那就「創造」時間,而不是「找」時間!
但這樣說好像太......,例如活動度很差,整天都感受到很緊繃,那該怎麼辦?
這陣子唸了Eric Cressey所分享的幾個增加活動度訓練到繁忙行程的小方法,覺得不錯,因此略微翻譯和加入自己的想法來與您分享:
1.積沙成塔:
首先再次提醒一下,活動度就是你能夠延伸到某個特定位置或姿勢的「能力」,這跟「柔軟度」是不一樣的喔,因為活動度是關節活動度範圍內需要有「穩定度」,不是僅有關節活動範圍而已。
換句話說~你需要動作控制來做出控制動作。
想想你小時候在學習騎車的時候~你會在每個週六花5,6個小時來練或是每天練一點點?
我想大部分人都應該是每天練一點點吧!
那這跟活動度訓練有什麼關係?
因為你需要每天做一些活動度訓練,甚至是一天好幾次~點點滴滴地累積,時間久了就會看出成果。
2.在肌力訓練時~多嘗試不同面向或活動度範圍:
大部分訓練課表所涵蓋的主訓練都是「矢狀面」,換句話說,額狀面或旋轉面的訓練就會「較少」。
這也是我會加入棒鈴或藥球訓練等在訓練課表內,以保持均衡的效益,而這也對活動度會有滿好的幫助喔。
3.如果你沒有把握自主訓練~花點錢上課或請老師指導會是件很棒的事:
瑜珈或皮拉提斯課程都會是很好的工具來幫助你強化活動度,但前提是找到「合適」你的老師或課程喔。
4.可以加入「睡覺前」的準備清單:
我們都知道訓練前要熱身,但睡覺前好像都不會熱身/準備,年輕時~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睡覺前需要準備,只要倒頭就可以睡了。
但慢慢地,晚上會不小心就起來🤪,只是睡眠是訓練後恢復最重要的一環,所以我就花些時間研究如何讓自己更好睡~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睡前需要「準備」。
所以若是在睡覺前加入一些滾筒/按摩球放鬆或伸展,而這也跟第一點提到的積沙成塔概念一樣喔。
5.避免「過長」的靜止不動:
我們很多時候一工作下去或追劇/上網🤣就會忘了要起來動一動讓身體或眼睛休息一下😭
還記得疫情前常出差,每次一下飛機時,全身就是不對勁,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讓身體舒服一點點~但有一次一位老太太讓我印象很深,還記得那次是飛往舊金山,我只要每次睡醒起來上廁所就會看到那位老太太在走道上「原地踏步」!
後來到了美國之後~當大家都步態龍鍾時,她卻可以「健步如飛」!
但我們卻是知易行難~我有一個小小的方法,就是多喝水,除了讓你可以更健康,最主要的是可以讓你多上廁所,這樣你就會起身活動活動啦。
6.增加一些「單邊」訓練:
當你看到很多大重量愛好者,特別是健力愛好者,但卻從來沒有加入單邊訓練,那麼你只要加入一些單邊訓練,不用特別加入很大的重量喔~
你可以只是在熱身時加入或是當成輔助訓練,相信就會有很好的成果喔。
7.檢視訓練內容和優化動作技巧:
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做得最好一件事就是冷靜下來看看自己的訓練課表,因為人都很容易只做自己「喜歡」的事,但......卻忽略了需要與想要的不同。
例如~臥推太多,但拉系列卻太少,或是深蹲太多,但卻很少做硬舉。
但我們常常會忽略檢視自己的課表......直到受傷,但通常都會先失去一些活動度😭
更嚴重的是從不良的技巧開始,因為當你將負荷加上時,錯誤的動作模式將會讓你更快地失去活動度。
最後~當然還有很多可以提醒地,只要記得身體是需要「動起來」,而我們最重要就是「創造」時間給它活動,而不是等到有時間或......不舒服/受傷後才想到喔。
祝福大家連續假期快樂~塞車之後更要多活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