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棒球實在是個「等待」的運動🤣,一場比賽下來能夠碰到球的機會實在不多😂
所以我這天真的兒子就想到若擔任捕手就可以一直有球玩(因為每一球都要投給他)😅
我們當老爸的就是支持,因此這幾天看到Eric Cressey所寫的這篇有關捕手訓練可以思考的幾件事,覺得不錯,因為不只可以用在捕手,對於其他運動或是日常生活也滿有益處地~與您分享:
1.腳的健康
這可以討論的範圍很廣,畢竟老祖宗有說過:腳若健康了,身體有70%的病都可治癒了,就像鈴木一朗的爸爸從小會幫他按摩腳。
但這裡要探討的是針對捕手,因此會以腳趾的「大拇指伸直」和腳能夠維持「旋前與旋後」能力為主。
首先大拇指能夠有足夠的背屈(大約60-70度),因為它對足底筋膜與阿基里斯腱的健康和完成步態週期(推蹬)是很重要。
若沒有足夠的活動度,可能會導致整個動力鏈或是其他四隻腳趾的代償。
想想看~一場比賽捕手要蹲著接幾球,然後再乘以整季,就知道其重要性。
你可以嘗試用Toe CARs來單獨訓練大拇指或是平時可以多用赤足來訓練。
雖然捕手不會一直走動,但想想我們前面所說的步態週期的最後階段(大拇指與地面接觸的最後階段),這階段最重要的就是推進力,而這正是捕手準備傳球往任何一個壘包所需的力量。
另外在蹲捕的時候,若採兩隻腳蹲下(另一種為膝蓋著地)大多會呈現旋前與外翻,而這對於隨時需要將身體重心從一隻腳轉移到另一隻腳來說很重要~也因此選手需要旋後的訓練來創造出能夠讓身體產生更大力量的能力,否則容易處在「減速的模式」。
在訓練方面可以針對步態週期不同階段來予以強化,例如你可以以分腿蹲為基礎,然後調整不同姿勢/負荷來針對需求~
姿勢:
A.前腳提高來針對初期的旋後。
B.脛骨保持在腳掌中間來針對旋前。
C.提高後腳或前腳跟來強化最後階段。
負荷:
A.對側手負重來針對旋前。
B.同側手負重來針對旋後。
2.髖部活動度
髖部的活動度不只對捕手重要,應該對每個人都很重要吧,但對捕手來說髖屈曲應該是最重要的部分,因為幾乎都是在深深深蹲,但捕手的深蹲姿勢通常無法在完美的狀態,再加上蹲的時間那麼久,所以長期下來股骨頭或髖臼緣會產生「適應」新的狀態。
所以就容易產生缺乏活動度的現象,那麼這時當然是找兄弟來幫忙~往上就是下背部,往下就是腳踝了。
這裡還有一個地方可以注意就是~膝蓋,因為當你在相當深的髖屈曲與大拇指背屈之下,膝蓋屈曲也同樣幾乎在最大角度,所以若髖部或大拇指沒有幫忙,可想而知膝蓋應該會是下一個受害者。
誠如前面談到的捕手兩隻腳需要隨時左右轉移重心來接球或擋球,因此可以用Half-Kneeling Adductor Dip來伸展喔。
或是同時一隻腳內旋,另一隻腳外旋,可以用90/90ER/IR來伸展喔。
最後捕手當然也需要立馬站起來的能力(髖伸直),可以用split-stance stand-up stomp來訓練。
3.加速能力
加速就是能夠越快速地產生速度越好,特別是捕手需要能夠從「靜止」(蹲捕)到「瞬間啟動」傳球(任何一個壘包)或接球(捕手上方高飛球),所以瞬間加速的能力就非常重要了。
當然,加速能力對於其他專項運動員也是同等地重要,我們常見的訓練會有藥球爆發力投擲、推雪橇車、負荷式衝刺、跳遠或強調水平面發力的重量訓練等等。
但更專項於捕手的話,可以先考量他們必須從較低的位置站起來,因此或許在起點時可以改為高跪姿或伏地挺身姿勢。
4.手臂健康
雖然捕手投球的強度不像投手那麼高,但大家好像都只都關注投手的手,卻沒有人關心一下捕手的手,但一場比賽下來捕手的投球量其實也不少,就不要說一整季了。
首先讓我們想想看捕手的傳球機制,他們不像投手可以準備好再來投球,所以通常較難用到下半身的力量,再加上手臂擺動的幅度較小,也因此我們更要關注肩膀的「煞車肌群」來強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