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常跟孩子一起打棒球,當我們在提醒他們要保護好手臂時~無意間總會聽到童言童語:反正「換」韌帶(TJ手術)就好啦😭
的確,在醫療科技發達的時代,身體幾乎每個器官都可以「更換」,但換上去的會比原本的更好嗎?
或許這是可以思考的部分......
讓我們再回到TJ手術(相關細節可以自行查閱)~常見的迷失就是在手術後通常能夠投出「更快」的球速,也因此只要手肘稍微有點狀況,大家好像毫不猶豫地就給他「換下去」😭
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這幾天聽了Eric Cressey的分析後,覺得很不錯,因此與您分享~
Eric首先指出很重要的一件事~「原本」的韌帶絕對會比重新裝上的「好」!
再來我們可以思考為什麼會受傷到要換韌帶?
1.這些會受傷的選手通常「手肘」的穩定度不是很好,因此會影響到在投擲時,肩膀也容易產生狀況,最終就是影響整個投球時的力量傳遞~整體而言就是「力學機制」效果不彰。
2.沒有規劃地「持續」訓練基礎肌力,因此在長期的投球練習與比賽後,就容易造成傷害。
另外可以思考的部分就是「復健期」的訓練~
1.在經過這項手術後,要恢復到原本的能力(上場比賽),通常需要「14個月」的復健期,因此這段期間內,很多選手可以好好地瞭解與照顧自己的「身體」~Your body is one piece,例如肩膀的穩定度、胸椎的活動度甚或呼吸等等,也就是讓整個身體能夠進入更加的狀態。
2.另外在復健期也會從事規律的肌力與體能訓練,Eric觀察通常體重都會增加20-25磅(當然不是肥肉啦),而這也讓我想起當初肌力與體能會興起的原因~許多美式足球員在受傷後因為不能練球,就練起身體啦,結果回到場上後發現都成為超級賽亞人,有空可以看一下50年前的選手(美式足球或棒球)跟現在的相比,就知道有很大的差別了;這段復健期給這些從小打球的選手有了一段「喘息」的機會,讓身體能夠重新恢復與建構基礎的肌力與體能。
3.最後,在這段復健期間,因為有許多「醫療人員照料」與「教練指導」,選手們更能注意自己的投球與力學機制,所以能夠將身體的潛能發揮到更好。
最後,我們不要陷入倖存者偏見的迷失中,無論醫療如何發達,手術成功率再怎麼高,都會有「失敗」的狀況,只是我們沒有「看到」那些再也沒有回到球場的選手了,畢竟人們都喜歡看到「成功」的案例。
最後~祝福所有選手都能健健康康地追尋自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