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衝刺」時,不要搞錯訓練「方向」了~Mike Boyle
這兩天看了Mike Boyle在今年冬天的研討會談論針對運動員課表設計的「更新」概念,內心深深地對他的佩服又更往上一層樓。
畢竟能夠不斷充實,並「改變」自己的想法,然後再與大家分享「為什麼」~實在是「不多」了!
Boyle針對整個訓練架構從熱身開始都有一些更新的「想法」,之後會逐一與大家分享。
今天先分享衝刺訓練~速度方面的概念:
首先他談到Tony Holler這位老師~他是位退休的化學老師(38年)與美式足球、籃球與田徑教練(39年),Boyle很有趣地提到如果以化學的「思考邏輯」來談論訓練,相信會很不一樣。
首先~Boyle先承認自己兩年前的思維都還是「不能」用田徑訓練速度的方法來訓練專項運動員的速度,因為專項運動員比的是「加速」、「減速」與「再加速」以及「改變方向」的能力。
請參考~https://y93822.pixnet.net/blog/post/353221012-boyle論「體能」訓練
但Boyle常會遇到許多父母都會問~如何讓我的孩子「更快」?
這時Boyle會反問~你的孩子到底「有多快」?
然而~父母通常都不知道😭
而這也就是Tony提到「測量/紀錄」時間的重要性~否則你如何定義「快或慢」?
這也讓Boyle改變了訓練方法,還記得之前是教練在前面拋球,然後選手試著衝過去接住,但......這並不精準,而且選手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多快;但我個人覺得若以「反應」的角度來看是相當不錯地。
但若量測時間~你就會知道「差別」,除了自己還有與他人喔!
另外若從「肌力」教練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我們很少會「量測」衝刺的速度。
因為我們心裡想的都是~給我到重訓室好好地「轟炸」臀與腿,當你能舉得越重然後越強壯,嗯,速度就會越快。
這真是值得「反思」!
因為在重訓室所做的很多大重量訓練動作都是「垂直」~例如深蹲、硬舉、上膊或抓舉,但請別忘了~衝刺速度:從A點到B點,需要的是「水平」面的移動。
這也是文章開頭時~「方向」的重要性。
所以我們可以思考~這樣的「轉移效果」有多少?
我們都知道許多研究都以「垂直跳」來探討,但這也讓我想起Dan John在課表設計所談到,他會用「立定跳遠」來量測是否有進步(或許您會認為這是Field Science,因此請自行思考喔!)
Boyle有邀請過Tony到MBSC演講~Tony說自己的訓練經驗,若是美式足球要做重量就做,田徑選手可以「不做」。
這讓MBSC所有教練都相當「驚訝」。
而這也是Boyle邀請他來的目的~讓MBSC所有的教練都可以「再思考」這麼蠢的事情😭
但以Tony40年的經驗來說~這有可能是「真的」。
因此Boyle舉路易士與班強生這兩位田徑史上偉大的「短跑衝刺」王者為例子來說明~這兩位的「共同點」為何?
路易士~高、瘦與「很少」做重量訓練。
班強生~強壯與重量訓練愛好者(包括禁藥🤣),而且會常強調自己可以握推或深蹲多重。
好了~如果你是肌力教練,請問你會喜歡用誰為例子?
請好好思考,並誠實地回答自己!
通常都會是~班強生吧!
因為他的例子可以「強化」我們的工作是「有效」的!
但Boyle提醒我們「再次思考」為何這兩位偉大選手的成績是「不相上下」,但「訓練方法」卻是完全截然不同。
Boyle另外也舉Usain Bolt為例,你若上網搜尋Bolt的重量訓練影片~嗯......
這時若給肌力教練看~一般的反應會是,讓我來教Bolt如何重訓,一定可以讓他「更快」!
但......真的可以嗎?
他已經是世界最快的人囉......
Boyle總結:他們如何「更快」~就是不斷地「衝刺」
這也讓我想起Dan John常說的Sprinter Sprint, Thrower throw
最後,Boyle談到他若再寫第二本有關肌力與體能訓練相關的書~當中「重訓室場館設計」的部分,他會強烈建議盡量少擺放「器材」(請不要跟我說這器材有多神奇),就是騰出空間來好好地訓練「衝刺」吧!
本週會持續分享Boyle在研討會的相關內容,敬請期待。
Boyle與CFSC相關文章,請參考~https://y93822.pixnet.net/blog/category/4408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