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一趟到美國最重要的兩件事就是上Dr.Kelly starrett和Dr.John Rusin的課程—雖然我內人一直認為我是去看棒球,但其實我也才看了兩場啊😂—在上一篇已經跟大家分享過Mobility 102課程了,那這一篇當然就是要跟大家分享PPSC的課程囉。

60343074_2302650179974889_7181164866277736448_n.jpg

 

 

 

首先因為課程是在紐約的Solace CrossFit舉辦,這兩個月因為在美國上了一些課,有幾個都剛好在CrossFit辦理,結果讓我深深地感受到紐約果然是時尚之都,或許剛好這間在時代廣場附近,亦或是剛好看到的都是俊男『美女』,沒辦法,我們天生都是喜好『美』的事物😅,這裡竟然連CrossFit這種『嚕鐵』的地方都可以有設計感🤣

 

好了,我又離題了,會與Dr.John結緣是去年他來台主持無痛訓練工作坊時,Jason老師請我擔任他的翻譯,雖然在課程開始之前有花時間研究過他的相關訓練概念,或許有人會認為翻譯的薪水算不錯,但說實在地,若再加上之前準備工作的時間,其實...;畢竟我是不打沒把握的仗。

 

這樣我想起上個月到聖地牙哥上Plan Strong時,Fabio說感謝大家體諒他的英語,因為他是義大利人,結果他順便也說了個『笑話』,就是他到韓國講一樣的課程時,因為英語為他的第二語言,而韓國的翻譯...想當然英語也是第二語言,結果他也不知道下面的韓國人有沒有聽懂,尤其又是講課表規劃的計算,這種較複雜的課程,反正他就這樣過了...兩天。而這也是我一再警惕自己的地方,當你領了這樣的薪資,而下面的學員又是花了血汗錢來上課,你能夠不更努力將課程內容翻譯清楚嗎?

60549846_2302650356641538_3859901741868777472_o.jpg

然而很多訊息也是到了當天才真正了解到,我去年有將課程的一些重點分享給大家,一樣請往前...翻😅。但今年他將這個課程給提升為證照課程,因為他對自己的系統相當有自信,而他今年十月又將再度來台,所以我決定還是來去聽一遍,再溫故知新一下,希望能夠更加瞭解他的想法。

我個人實在滿喜歡這個工作,因為讓我開拓了許多視野,接觸到許許多多不同的領域,雖然只有在所謂的體適能或肌力與體能產業,但這當中有太多太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曾有人問我要學到何時或何種境界,其實我想說的是,當你覺得足夠時,就是開始走下坡的時候了。

 

1.何謂『教練』:

為什麼我會想上這兩個課程呢?因為這兩位都有物理治療博士頭銜嗎?有這樣的學歷代表他們有認真念過書,但其實最讓我尊敬的是,他們都認為自己是位『教練』,或許很多人對這個頭銜會有“輕蔑”的感覺,特別是目前剛好健身風氣盛行,一堂課賣上兩千的大有人在,但很多人卻不認為有這個『價值』,我想這是見仁見智的想法,我也不能因為自己就是教練,所以就說這樣是對的。

其實各行各業都有辛苦與值得尊敬的一面,但自己也需要先檢討一下,畢竟自己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有時候會有因為他們不努力唸書或鍛練就跟他們說,套句最近很紅的話:小時候有唸書,長大就當總統,小時候不念書,長大就當館...。但這就像我們在捷運上看到金髮碧眼的外國人跟膚色較深的外國人,請大家回想自己心裡的想法😢

但我真的很尊敬能夠持續自我『鍛鍊』,而且還保有『教課』熱情的教練。而這兩位都是這樣的教練,透過自我實踐來頓悟出更『簡單』的道理/系統,而不是跟你長篇大道理的說或是故作神秘。你也知道現今越神秘越快速,東西會賣得更好。但簡單思考,若真的有這麼好,就不用透過多層次傳銷,早就申請專利就好啦。

 

2.『無痛』訓練:

這是John主打的想法,訓練應該是無痛(Pain-free),但他一上課就先問所有人一件事,有多少人身體沒有一點點疼痛?這在Kelly課程中也是重點之一,但每個人對疼痛的感受與造成原因都不盡相同。只是換個角度想,那麼客戶身體的疼痛呢?

然而這個複雜的問題,是需要靠『簡單的系統』來解決。就像Dan說的,『神秘複雜』的事只有在神學上,訓練上從來就沒有『秘密』,除非你是...一夜之間變成超級無敵世界宇宙霹靂強。

John簡單的分成幾點:
◎改善訊息接收過程。
◎系統化動作評估。
◎執行進階檢測。
◎客觀&個人化課程設計。
◎高品質的執行訓練。
◎每堂課持續評估。

這幾點概念雖然是老生常談,但要融合成完美的一堂課還真是需要時間來著墨。

 

3.『評估』(Screening)與『檢測』(Assessment)的不同:
這個我在去年寫的那篇有說明過,但我覺得還是很重要,所以再說明一下,就像Kelly會從訓練動作中來評估,John本身也是這個概念;何謂評估呢?就是只有Yes or No,也就是發現『紅旗』(red flag);而檢測則是近一步解釋為什麼。你想想在整體課程開始前,或許會花很多時間來檢測,並瞭解到缺少或限制的部分,然後解決該問題,但難道每天來訓練時不用評估嗎?但不論何時評估或檢測,剛開始時不用口令誘導,因為這樣比較可以看出自然的缺陷。

即使是同個人,每天的狀況都不盡相同,有時候可能是水喝的不夠或睡姿不好,當天身體就會有些限制因素產生,難道還是要照之前檢測的結果嗎?John的方法更簡單,例如同樣的蹲系列,如果在金字塔頂端的過頭蹲無法做,那就再往下一個動作,反之,若是金字塔頂端的動作可以做,那麼你就可以選擇整個系列的動作,這點我個人會比較傾向分配不同姿勢的重量到課表設計內。

而且訓練動作有所謂『完美』嗎?Dan常說他深蹲都超過十萬下,但還是沒有找到那完美的一下。身為教練有件事別忘了,唯有訓練才能讓你的客戶達到他想要的結果,或許過程中是苦澀的,或許客戶會咒罵你,但...當他看到結果時...;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求學過程中最感謝的老師,是當下讓你很開心,考試都All past的,還是過程中諄諄教誨,溫柔中又帶著堅持,讓你有學到東西的老師呢?

 

4.動作控制/學習(Motor control/learning)

我們都知道動作缺口(motor gap)這件事,也就是你的被動活動度減掉主動活動度範圍之間,而這個範圍也就是身體需要學習與控制,並且能夠讓你更強的部分。而這就是屬於動作控制/學習的部分,這也是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部分,在與John討論之後,發現目前太多強調『限制、啟動、徵招、喚醒』等術語🤣

這些都是事實也都沒有錯,但套句我內人常說的,請『畫對重點』,我們別忘了這些都是輔助而已,最重要的是能否投入訓練,畢竟我們不是只有『找出』身體的限制或問題,然後用恐懼行銷或wow的感覺來賣課。

而我個人的體悟就是大腦與身體要產生鏈結,很多時候我們感覺身體的限制因素,其實是身體並不清楚要做該動作,例如現在要我做棒球揮擊動作,肯定也有許多限制因素。例如Dan 也曾說過,他有次上膊之後無法順利站起來,他發現解決之道就是在dead spot練前蹲舉,每天都練十下,半年後他上膊的問題就解決了。

我在家裡也會要兒子每天做過頭蹲和手槍式深蹲,大的八歲,小的五歲,他們有種種限制因素嗎?我不這麼認為,因為看他們蹲在地上玩的樣子就知道了。但他們對這個動作『不熟悉』則是關鍵因素。所以我的小小想法就是很多身體限制或緊繃因素絕對是有,但與動作學習或控制相比,它所佔的比例是多少呢?或許這可以留給大家思考!

 

5.脊椎節段(spinal segment )

這次John提到在訓練過程的評估需注意到的一點,就是有些人天生臀部會較翹,如照片所示,但請不要畫錯重點或歪樓,我一直被我老婆誤會,說我眼睛是看到哪裡去了😂,大人啊,冤望啊,我是真的認真在學習,誰知道John會找她來示範。

關於這點,John也特別說明,就是你在評估時的位置與角度,例如他在課程中會說明每個人因為結構不同,所以深蹲姿勢也會不同(這我同樣在之前有寫過,請自行往前翻),但在量測時會先請選手躺下,然後再站起來,比較這兩者在角度或距離上的區別。但重點就在於客戶躺下時,需要雙腳打開模擬蹲姿,而你的位置應該要在...側邊,否則就很沒禮貌了😂

臀部較翹的人在“起點”時,脊椎會自然地『過度伸展』,然後在hinge的過程中,脊椎會『逐步略微屈曲』,最後在“止點”時,讓你看起來跟標準姿勢一樣,也因此我們常會認為這樣是沒問題地。但請別忘了在動作『過程中』已經屈曲了,而這同樣是不能輕易地忽略。

但有時候因為衣服較寬鬆的關係,你可能無法看出,這時候你可以將手指併攏輕輕地放在下背部(麻煩請先經過同意,否則後果自行...),當脊椎開始屈曲時,你的手指就會分開了,而這就是動作的止點了,換句話說,硬舉可以從那個位置開始。John也講了一個故事,就是為什麼大家硬舉都要從地板開始呢?當初槓片半徑為何是8.5吋呢?因為以前還沒有槓鈴時,曾有人用類似器材訓練,結果不小心砸下來,頭顱剛好被棍子壓到,因此就想如何不會造成傷害,因此調查了一下,發現最大的頭顱應該是8.2左右,所以才會有這個數字。但不論故事真偽,『反思』的確滿重要地。

上個月在參加SFL時,講師也討論過即使兩個相同身高的人,也可能因為軀幹比例的關係而有不同。或許腿長的比較適合傳統硬舉;軀幹長的較適合相撲硬舉。

而脊椎節段也是我們需要注意的地方,因為有許多例如Yogi或像自身體重鍛鍊者(例如Animal flow)等,因為身體動作技巧相當好,特別是在脊椎每節動作都可掌握自如,但千萬要注意的是當這個族群的人,在加上大重量訓練時,要特別注意他們的脊椎是否能夠穩定。

 

6.進階(Progression)與退階(Regression)

『退階⬅︎基線➡︎進階』這是我們在評估之後設計課表的依據,但John給了另一個想法,就是當你聽到『退階』時,心裡的想法為何—我有問題嗎?我比別人差嗎?我連基本都到達不了嗎?相對地,『進階』呢—我已經很厲害了!我不需要再練基礎動作了!

或許這只是一點點心理上的感覺,但是否有可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呢?這可以提供大家思考!

 

7.訓練=『效率』

John說大家花了兩天的時間來學習他的系統概念,其實最後要呈現出來的就是『一堂課』而已,而他的中心思維就是你唯有訓練才能達到想要的『目標』,不論你是想要增肌、減脂、復健,甚至是感覺良好。然而當談到訓練或任何事的時候,最重要的不就是『效率』嗎!

例如他第一天講授的六階段熱身原則,到最後呈現出來的熱身時間以一般人來說就只能花6-7分鐘;若身體有些失能的話,則大約7-10分鐘;有疼痛的話,則約12-16分鐘。這也讓我想起Dan在Never let go 的第十六課中,說明他的熱身方式,過頭深蹲(使用PVC水管)、每組八下,共計三組、伏地挺身:每組八下,共計三組、藥球腹部投擲:一組25下、引體向上:每組八下,共計三組。他說的很清楚,『熱身就是訓練』。下次當你用跑步機或水療池熱身時,想想同樣是讓身體流汗,這當中的差別為何?

 

8.熱身『六』階段

a.以『滾筒放鬆』來說,最重要就是移除身體內在的『障礙』,而我們也常將滾筒或自我筋膜放鬆給『神話』了,這我就不再贅述了,避免檔人財路,惹來......;John說的一個很簡單的概念:『不是因為滾到有感覺就代表可以改善功能或疼痛』,這的確是可以思考的部分!

b.再來以『伸展』來說,『活動度』不是疼痛或失能的萬靈丹。因工作關係,我也接觸過一些身體非常『柔軟』的舞者,每個人的活動度都比我多好幾倍😭,但有一次工作時,剛好有頸椎神經叢檢測,結果顯現他們的受傷程度竟然高過我也是好幾倍,這也讓我開始反思活動/柔軟度概念。而這次與John討論後,覺得跟肌力一樣,若用『相對性』來解釋伸展,或許會更清楚,也就是說你不見得一定要拉到...哎呀哎呀叫🥵,因為在這個狀態下,你有可能已經『憋氣』和『姿勢代償』了。但別忘了,跟訓練一樣,也要用『近端穩定』來伸展。

c.接著是『矯正性』訓練,這個部分我在前面“動作控制/學習”部分已說明過我的想法;John用了一句很簡單的說法來闡釋:你將矯正性訓練放入課表的『唯一理由』就是不需要再次執行!別忘了動作模式『夠用就好』(Good enough),有辦法達到『完美』(Perfect)嗎?😅

d.往下則是『啟動』概念,John的概念與Kelly是大同小異,只是用不同方式敘述,但中心概念都是強化『近端』穩定&掌握,以產生內在最大張力與力量,最後創造出『遠端』的動態動作,這些概念在很多古老武術的基礎上都有敘述,只是我們用現代化科學或身體結構來解釋。例如肩與髖的『中心化』(Centration),當我跟你說肩關節回到定位,相信你的大腦很難有感,但我若說胸部(胸大肌)與背部(闊背肌)同時夾緊時,那麼你的肩關節就自然到達定位了。而這不就『啟動』與『徵招』了!🤣

e.有關『神經刻蝕』,這也是在熱身階段非常重要地,這在上個月接受SFL課程時,講師也一再提到『在輕的重量時,要想像成非常大的重量;因此到大重量時就會變輕了』。我個人覺得這就是『習慣』的養成,在練習時,每一次都當成千斤重在壓,或許一開始會『演』的很不習慣😁,但你懂的,演久了就成真了;而且憑良心講,疲勞感真的不輸壓大重量。而John也提到,當你在大重量負荷或高速度之下時,最不應該想到的就是『技巧』,換句話說,訓練與口令誘導(coaching)盡量避免在同一時間;也就是說口令誘導應該要在這個階段,並且盡量注意到離心、暫停與控制等。

f.在熱身的最後一個階段就是『建構中樞神經系統』,在這裡John會以『快速』方式來建構,例如開合跳、輕跳、投擲或衝刺等。他最大的概念也就是將『活化後增益作用』(PAP)用在人體基礎動作模式上,這相關研究及分享滿多的,請大家自行上網搜尋一下。但他這裡強調總『量』盡量少於25下,最主要是要專注在每一下,畢竟有時候會誤以為是增強式訓練—雖然選的動作類似,但重點與課程編排目的是不同。

 

9.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

每次到各地上課時,我都會在旅程中順便參訪一些場館,體驗不同課程,例如上次是以小型工作室為主,這次我也到一些連鎖俱樂部體驗課程,雖然最想體驗的是Equinox,因為到了時尚之都,總是想要感受一下,只可惜的是他們沒有賣一日體驗卷。但我還是滿喜歡這句的『Train like Pro, Look like Beauty』,或許這也是未來的趨勢吧,畢竟『美』是大家都喜歡的。

但我還是有突破自己的極限去體驗一些舞蹈課程,或許這跟我有點格格不入,但就像去上瑜伽課時,其實只要突破心理障礙,或許就會有不同的收穫喔。畢竟很多事都要親身體驗

 

總結:

這次的課程讓我見識到John的高人氣,除了在網路上之外,這次來上課的將近有『上百位』學員,而且當中不乏相當資深及學有專精的人士,這的確相當罕見;而且在最後排隊簽名照像時,竟然『大排長龍』,讓我以為這是只有外國人到亞洲會有的現象,好吧,John真有你的。雖然場地略嫌壅擠,但大家也沒有埋怨,只有渴望吸收新知的感受,感謝一起學習的同學。

好了,一不小心又寫太多了,在這個資訊爆炸與影音/圖片當道的情況下,若你還能繼續看到這裡,我要先跟你說聲謝謝。憑良心說,自己有時候回顧自己寫的都覺得有點囉唆。

在連續兩個週末上了兩個訓練有素的課程後,感覺到自己又再吸收到更多知識,也把一些疑惑給解決了。但總歸一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與系統,可是『原理原則』是不會變的。所有學到的知識都是為了呈現出有效果、效率、無痛與安全的一堂課。就像Kelly也說,其實我們應該是介於高端頂級教練(例如頂級職業球隊)到GPP課程(例如CrossFit,但不是像某些團體課程或跟著老師動茲動茲)之間,因為GPP課程是引導群眾開始認識正確運動,但我們能做的就是更在往上一個層級到更『精準』的訓練。

後記:昨天John在臉書Po了一篇他感謝在這個產業的各個領域專家,他很清楚地指出這只是他個人的學習歷程,並沒有所謂的比較,這就不得不讓我更加敬佩他了,畢竟強者如他都沒有停止學習,那就不用說我能夠不更加努力嗎!

 

60805313_2302650263308214_7077707333274435584_o.jpg

60632114_2302650129974894_4853362616992530432_n.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oach Ronnie 的頭像
    Coach Ronnie

    My way of life

    Coach Ron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