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大人或小孩~都會有「特別喜歡或擅長」的事務,在提倡不要「過早」專項化的時代,很多父母都會想說那麼該讓孩子「先」學什麼呢?
在⟪三項原則⟫一書當中,Louie提到小朋友在操場上所做的各項活動都能夠幫助到他們未來的發展,而「體操」也是他滿建議地,因為這可練習到許多身體覺察~包括平衡感、柔軟度和身體協調性。
然而在選擇專項運動前~教練要考慮孩子適合/符合哪項「運動」,而非哪個「位置」,因為每項運動所需的肌力、耐力、協調性、柔軟度,甚至是身高或體型等等都不相同。
而父母呢~則是幫孩子選擇一位「好」教練。
因為許多教練會用「自己或以往所受的訓練方法」~而「非」經過時間驗證的訓練方法!
Louie提醒每個專項運動都有「偉大」教練,但卻有無數的教練,在美國大學有「無數的學位」是專門探討研究運動相關,從運動管理、肌力與體能到運動教育等等,但卻「沒有一個」高端學位來探討Coaching這個部分。
例如之前有分享過⟪The language of coaching⟫這本書,作者Nick指出~Coaching的「科學化」部分為知道可以使用「哪些工具」;「藝術化」則為瞭解「如何與何時」使用這些工具。
⟪The language of coaching⟫相關文章~https://y93822.pixnet.net/blog/category/4394788
另外多年前學習Dr.Kelly的Mobility 101課程中,有個單元為「Coach’s EYE👀」,我個人覺得這個單元相當棒,因為當你經過「多年」執教後,自然而然會培養出瞬間「看出或感覺到」選手動作「不對勁」的地方;就像商場打滾多年的老將~很自然地就能「嗅出」誰在騙他。
但~問題是當你「剛起步」擔任教練時,誰能夠教你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呢?你又要經過多久的時間才能有這樣的能力呢?
很多時候,不是累積了「年資」~你就會變強!
尤其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生理與心理(情緒)的變化。
而教練必須要謹記在心~訓練的三階段:訓練、比賽與恢復!
尤其是在運動與學業之間的「平衡」。
這也讓我想起許多偉大的教練~總是提醒選手,人生不是只有在球場上,想想當你「無法」打球時,還「能夠」做什麼?
當然,「家庭」的角色就是「共同」協助孩子達成目標和成為最佳的「避風港」!
當進入專項運動之後~「戰術與技巧」就成為相當重要的部分,畢竟你的肌力與體能也是有「極限」啊。
但非常重要一點就是在運用戰術之前,必須「先」有良好的體格、心理素質、精通各項技巧與相當了解其專項運動喔。
任何一項競技運動都會有「勝負」~這也是人類「進步」的動能。
當大家的身體或心理素質都一樣的情況,那麼最後比的就是誰能有更多的「戰術或謀略」。
以小朋友的「鬼抓人」來說,不也是充滿了戰術或謀略嗎?
所以運動真的只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嗎?
Louie談到「運動能力/技巧與戰術」是「密不可分」,但卻必須「分開思考」~
因為運動能力/技巧需要自己不斷地訓練,但「比賽層級、隊友或對手」(環境)則會讓孩子學習「改變」戰術思維。
戰術是在「訓練當中」所建立起來,但卻是用在「比賽」時!
最後,祝福每位孩子都能健康與無痛的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