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歷程」

Everything must be made as simple as possible. But not simpler.-Albert Einstein

這句話,讓我思考許久!

有人說這是愛因斯坦說過的,也有人說不是,但這不重要。別說中文翻譯,光是英文上的解釋就滿多種。

但我個人的想法為避免「斷章取義」,也就是自己很容易將A點直接與Z點連接,但卻忘了「中間過程」;也就是簡單與簡化是兩件事喔。

繼上一篇Geoff談論到相信訓練「過程」,這幾天剛好看到TACFIT創辦人Scott Sonnon「說明」這個過程,畢竟再如何科學化的計算次數/組數/強度/休息時間.......,你的身體還是會面臨到許多不同的外在因素來“干擾”,所以如何瞭解到自己目前處於何個階段是非常重要地。

你是否會不斷地做「相同」訓練,只因為「害怕失去」勤訓精練的成果?我想每個人都體驗過這樣的「歷程」:

1.「快速」進步期:當你的神經系統開始接觸新訓練。

2.「慢速」進步期:從神經啟動到肌肉成長。

3.瓶頸期:持續「相當」強度。

4.成效遞減期:很努力訓練,卻沒有得到收穫。

5.痠痛與疼痛期:持續反覆壓力造成微小創傷。

6.退步期:身體能力無法支撐足夠強度的訓練。

7.受傷:不斷反覆疼痛的動作最終造成組織完全毀損。

8.生病:身體希望你能夠完全休息,因此可能會有感冒的症狀。

因此你必須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個區間,我想在第二區間與第三區間之間會是比較避免受傷的範圍。

但我知道這可能會「失去」約70%的訓練成效,以我自身經驗來說,當你專注在槓鈴訓練一陣子之後轉換到壺鈴/棒鈴/自身體重訓練時,會發現有些能力退步,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我個人覺得這真是避免受傷的方式,因為你知道關節與肌肉是無法承受大重量不斷的刺激,就跟長距離選手一樣,無法一直用彈藥累積射手,你必須要讓它「休養生息」。

還記得Brett Jones曾談論過如何運用槓鈴、壺鈴或棒鈴等,他很清楚地指出,可以運用這幾種工具的特性或重量來創造出讓身體「恢復」(Resilient/Restore)之訓練課表。例如槓鈴是大重量的話,棒鈴就可以拿輕重量來當作恢復日的訓練。

Scott Sonnon前幾天在IG上簡短的一段話讓我有如醍醐灌頂,他說,我們會「放棄」有很大的原因是認為每個目標都要達成!

69595045_2456029511303621_8742543112263434240_n.jpg

但「真正」的目標有時候不是「終點」,而是中繼點或參考點。

但我想這個歷程唯有自己有親身體驗過,才能清楚地知道,祝福大家週末快樂,而且都能「無痛」訓練!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oach Ronnie 的頭像
    Coach Ronnie

    My way of life

    Coach Ron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