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riveline青少年「棒球養成」課程~系列八(投球機制)

 

投球「機制」對於最終的投球結果有很大的影響,但畢竟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所以很難有一個所謂的「標準」動作,因此掌握「原理原則」會更是重要!

 

投球時「下半身」注意事項:

 

1.「後腳」創造出身體往本壘板的直線性動能。

2.留住「前腳」踩踏地面所產生的反作用力。

3.將產生的力量「透過」動力鏈傳遞到上半身。

 

這裡Driveline提醒,「前腳」在伸直繃緊的時機點會比用力往下踩踏所產生的力量還重要,因為這會影響到手臂揮臂的速度。

 

投球時「上半身」注意事項:

 

1.肩膀往前旋轉的目的~縮短投球者與目標的距離、增加身體加速的動能以及減少手肘和肩膀的因投球所造成的壓力。

 

常見的肩髖分離~讓肩膀內旋留在髖部轉動之後,可以讓手臂有更多的時間來加速和減速。

 

2.前導手(手套)的目的~幫助啟動軀幹和肩膀的旋轉,也就是讓投手有把肩膀打開的感覺;要注意到開始時手套是往前,然後接下來肩胛骨要往後收。

 

3.手要高於手肘的目的~在球出手或之前,不希望讓手肘完全伸直,因為這樣容易被球的慣性質量把手臂拉開肩關節窩,導致旋轉袖肌群需要付出更大的能量來穩定整個投球動作,除了造成肩關節容易受傷,手肘的內側附屬韌帶也會有很大的壓力。

 

4.前臂旋前(大拇指朝下)~被動式啟動前臂的屈肌和旋前肌以保護手肘關節。

 

最後~再次提醒孩子不是「小大人」,我們很難要求他們做到所謂的「完美」,畢竟要把球「準備」的投進好球帶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更何況還要很用力地丟,再加上這個階段的打者也是個孩子,大家都在學習,因為「養成」的階段只有「一次」,千萬不要急著看到「成果」,設定好方向與階段性目標,逐一達成才是最好的喔。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oach Ronnie 的頭像
    Coach Ronnie

    My way of life

    Coach Ron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