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riveline青少年「養成」課程~系列二

 

Driveline青少年「養成」課程~系列二

 

在上一篇Driveline的青少年養成課程中有提到,在「養成階段」於球技上需要著重三項,讓我來稍加說明這三項所代表的項目,以及其代表的意涵與目的。

 

如果你沒有檢測就是猜測,很多時候我們會用「感覺」打的很強或投的很快來形容進步,但這樣模糊的說明不要說對孩子,即使是大人也不會有很大的感受。

 

而這也就回歸到在青少年階段對於「競賽」和「結果」的成分應該要較低,因為不像大哥哥們要爭取獎學金或工作,他們需要的是較多「樂趣」和「養成」。

 

為什麼這三項在青少年階段很重要,因為爆發力養成的時間窗口很小......

 

在男生7-9歲/女生6-8歲階段:

●動作訓練:發展動作技巧

●速度訓練:強化神經啟動

●敏捷訓練:增加衝刺速度效率

●增強式訓練:強化爆發力

 

在男生14歲/女生12.5歲階段:

●力量養成:增加力量

●爆發力養成:增加爆發力

●敏捷與增強式訓練:強化衝刺與敏捷能力

 

1.「讓球棒能夠揮得更快」~揮棒速度

我們常會聽到教練或家長在旁邊喊「用力打」,我想指的應該就是這個「力量的指標」,它讓我們可以評估整個揮棒的機制,因為如果你想把球打的遠,那麼揮棒速度就要夠快。

 

在青少年養成的過程中,透過這個檢測,你可以知道若是他的揮棒速度已經達到一般水平之上,但還是打不好,那麼可能是揮棒機制或擊球掌握不佳,因此你在訓練時就可以「對症下藥」~誠如鄭宗哲所說,你不是今天打不好或發生失誤,明天就特打/守一千球,因為這只是給自己一個「心安」而已,畢竟你沒有找出問題來解決。

 

只是在少年或青少年階段,通常都是「沒力」,所以才會出現教練/家長常說的用力打~所以別忘了「力量」是一切的基礎,當這個基礎夠大時,往上的爆發力也才會跟著成長。

 

2.「讓擊中的球能夠更扎實」~擊球初速

這個數字是當球被打中之後所產生的速度,也就是揮棒速度+有效擊球的結果。所以當你發現擊球初速「低於」平均水平時,但揮棒速度是「高於」平均水平,你就需要花時間在「有效擊球」上面。

 

而這就是從結果論裡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更多的信心,因為當你將球擊出之後,就不是你能夠決定的,畢竟你有可能擊出超強的球還是被接到,也有可能擊出很鳥的球卻成為安打,所以再次提醒幫助孩子看到「進步」的一面,不要被帳面的數據給混淆了。

 

3.「投出更快的球」~球速

還記得有位旅美的教練跟我聊過,球速已經不是投手的專項了,因為在大聯盟要生存下來的「野手」也需要非常快的球速,否則你是抓不到這些很會跑的打者。

 

換句話說,「保養手臂」也不是只有投手需要,野手也很需要喔,例如Eric Cressey就曾指出別忘了捕手因為每場也要丟很多球,也是很需要保養手臂喔。

 

Driveline也提到以投手來說,假如球速為84英里,控球不怎樣~一般大學等級;控球不錯,可能會有一點獎學金的機會。

 

但如果球速為94英里,控球不怎樣~可能會有較多獎學金的機會;控球不錯,那麼可能就會有機會被職業球團看中。

 

所以當你的球速不夠時,訓練課表就要先以專注在投球機制&發力率;反之,則可多專注在控球部分。

 

當然球速除了是長遠訓練規劃的重要項目,並且也可以用來「監測」身體的健康、恢復狀況或是受傷的徵兆。

 

Driveline為什麼在青少年養成階段這麼強調「球速」,因為控球需要「動作的精準&高反覆性」,但在青少年階段,因為身體還在發育,他們的本體感覺感知能力和精準度並不像大人,記得孩子並不是小大人,所以這樣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球速增加,因為當你想要投準就不敢用力丟,久了之後身體肌肉就會記住較慢的發力率,所以請記得「用力丟」喔~這也回答了我之前有聽過鍵盤球探訪問前穀保家商周總教練為什麼要球高一生進來先把球速養起來的問題。

 

這也讓我想起史上三振王~萊恩在他的肌力與體能訓練書中有提到過,現在的孩子都不敢/會用力丟球了。

 

最後,這些數據就跟力量訓練時用VBT的概念是一樣,因為可以「明確」顯示出孩子目前的發展狀況,而且也可以很明顯地有個可以比對的數據,無論是長短期階段,當然也可以監控出他們身體的健康狀態。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oach Ronnie 的頭像
    Coach Ronnie

    My way of life

    Coach Ron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