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you fail to plan, you are planning to fail~富蘭克林
在孩子的「養成」階段更是如此,若是只有看到「當下」而忘記「未來」,那麼可能會影響孩子相當深遠。因為現在的自己就是十年前的規劃,而現在的規劃,就將成為十年後的你。
但根據我多年的訓練經驗,一個最好的訓練規劃/課表,也比不上一個普通的規劃~但卻能「按部就班與確實執行」。
趁著寒假的到來,除了幫孩子安排各項才藝進修,我想自己也應該來進修一下,所以就購買了Driveline的「Youth Baseball Development Certification」這個課程,雖然在幾年前就已經是他們的會員,但總是雜七雜八地看著裡面的影片或文章🤣。
因為除了自己的孩子喜歡打球,另外也還有蠻多孩子跟著我訓練,看著他們從小男/女孩蛻變為青年,然後到世界各地求學,這些年真的有很多感動,所以也讓我更想要幫助接下來有心的學弟妹能夠有一個更有系統化的養成規劃。
課程開宗明義就闡述青少年養成階段需要著重在最重要的三件事:
1.「讓球棒能夠揮得更快」、「讓擊中的球能夠更扎實、以及「投出更快的球」~因為這三件事做得好,你就更能夠從棒球中「享受」到快樂,這幾年陪伴孩子打球的過程中,更加體會到棒球真的是很「個人化」的團隊運動。
但何謂快樂呢?
贏球讓孩子快樂、輸球讓孩子難過~這應該不是只有孩子,大人也是......
但若只注重在「計分板」上的贏可能會刺激孩子採用讓他們「現在」能夠贏的方法,但在「長遠」來看卻可能產生問題。
例如,若是打了一個很遠的球,但卻被接殺;或是投出更快的球,但卻因為在模凌兩可之下被判為壞球;抑或是因為腳程變快而增加守備範圍,但卻漏接一個很難接的球,這些狀況之下,孩子可能會很氣餒......,然後這時大人再「補上一刀」,認定他們就是「失敗」了,那麼孩子價值觀或許會開始偏差了。
此時大人若能「看到」他的進步,然後解釋贏的定義,這樣就能增加他正面的體驗,而非只是看到帳面的數字來論成敗,否則就很容易陷入為了贏球,偷點個軟弱的球,然後靠腳程來上壘或投出晴空塔的球,讓對手比較難打......一切只為了當下帳面上的成績,而忽略長遠整體的養成。
2.「有趣」的練習~但這並不代表你可以「隨便或輕鬆」,我想這是很多人對美式教育的誤解,以我曾經在美國接受軍事訓練的經驗,美國人認真起來是真的很可怕地......。
其實最重要的差別在於西方教育會告訴你「為什麼」要這樣做,並且讓訓練「過程」呈現多元性,畢竟是以實際達成的效果為主,但我們沒看清楚或看不懂的就會以為他們是在玩......,然而我們東方比較傾向「威權式」,也就是不要問這麼多,是、不是、還有理由,叫你練/做,你就練/做就對了......
只是現在為了學習西方,所以「強調」有趣的練習,但反而很容易讓孩子「逾越」了界線,變成很多孩子不願意在最基本的技能或態度下苦心,這樣會讓他們無法從運動上學習到一輩子能夠受用的東西~畢竟什麼事情一開始都很好玩,但要認真練起來時,很多孩子會說「沒興趣」,但這是真沒興趣,還是不願意下苦心呢?
還記得剛幫孩子買第一台鋼琴時,想說不知道孩子有沒有興趣繼續練,所以就買了低價位的琴,但這位在中正紀念堂旁邊開業快四十年的老板跟我說了一句話,以他的經驗,孩子有沒有興趣都是看父母怎麼怎麼看待......嗯,非常受用的一句話,所以孩子就這樣被我一路逼到現在🤣
3.最後一項就是「規劃」~也就是我在開頭引用富蘭克林的這句話,想想看現在的自己就是十年前的規劃,那麼十年之後,你想成為什麼樣的自己呢?
當然孩子可能不理解這些,所以我們身為父母就要幫他們規劃,各個階段的教練看到的都是當下的孩子,但別忘了每個孩子會有發育早晚(生理或心理)的狀況,這絕對不是教練的問題,因為即使是美國的大學教練,他也不容易去幫選手想到未來的生涯,在比賽的當下就是要贏,所以或許會忽略掉一些事情......而這就是人性,無關東西方文化。
孩子「不是」小大人,我們可以試著多了解他們目前的處境,畢竟我們也是這樣過來的,特別在11-16歲之間的心理發展階段,他們正要發展「抽象」的概念,舉例來說:
「具體概念」(比賽結果)~我們贏得比賽,而且我4次打擊2支安打。
「抽象概念」(努力成效)~我們很認真投入比賽,而且我今天展現出平時所努力的成果。
或者當我們輸掉比賽時,我就是個輸家;還是我們雖然輸掉比賽,但我有盡全力投入比賽,並且享受過程。
所以我們必須「均衡」具體與抽象概念,避免過於偏重某一邊,讓孩子理解你打出一個很遠的球(平時努力),但卻被接殺(結果),你能掌握的是自己打到很扎實,但卻不能掌握球會不會被接到~這就跟「人生」很像,不是嗎?
最後~身為家長,當我們理解到這些心理層面時,就更能夠幫助孩子在這重要的「養成」階段有更健全的發展喔!
接下來會持續分享這個課程所學到的知識內容,敬請期待囉~我們一起讓孩子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