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孩子沒有意識到~可藉由工具來輔助提醒
手肘提高很重要
頭的位置也很重要喔。
不見得一定要彎舉才能練二頭肌~試試看拿個重一點的物品然後將手伸直
棒鈴的好~只有練過的才知道
我有個律師好友,他常常跟我提到,小學打棒球時因為教練要他們投變化球才能贏球,所以就受傷了,而這個傷跟著他一輩子到現在...
前陣子有幾次跟孩子訓練的李教練在聊天時,他提到有幾位他目前在訓練的小選手都有受傷的狀況,有的甚至需要手肘動刀或打PRP等...
我們都知道~受傷出問題,必然有原因。
前陣子買了⟪棒球選手科學化訓練指南⟫,這是一本專注於棒球選手「疼痛預防」的書,當中有提到棒球造成各種的運動傷害裡,最容易傷到「手肘」的時期是在小學階段。
他們針對小學生傷害調查顯示,一年內每四人就會「有一人」傷到手肘~然後其中每十人就會有一人留下後遺症,在升上高中或大學就有很高機率需要接受「TJ手術」,簡單來說,就是每40個小學生就會有1人以後會需要進行這項手術😭。
書中有提到幾個觀點,我覺得很不錯,與您分享:
1.只要手肘「提高」就沒問題了嗎?
我們家的孩子因為大聯盟看多了,所以都覺得自己可以跟他們一樣用甩的🤣,這次在沖繩訓練時,教練不斷地提醒ㄒㄧ ㄐㄧ,ㄚ ㄍㄟ ㄌㄨ(手肘提高),你看這句日語我聽到都會說了😂,就知道教練講了多少次...
書中提到,教導孩子手肘提高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但疼痛若發生在肩膀或手肘,而你只針對這些部位進行矯正,那麼往往只是「治標不治本」~因為根本原因可能出在「重心轉移」未落實,或者未充分運用「軀幹」所造成。
因為當你從「高點」揮出肩膀或手肘,的確能用「位能」來減輕肩膀或手肘的負擔~但這樣同時也會增加「髖關節」負擔,甚至有可能傷及髖關節,進而降低其活動度,最終又回歸到肩膀或手肘...
但問題就在這裡,因為身體會「代償」,所以即使你有哪個部位「機能降低」,但只要「沒有」疼痛,一般來說自己是無法察覺😢,所以日積月累之下,過度負荷的部位就會出現問題,也就是慢性運動傷害形成的原因。
所以當你只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時,常常毛病會很容易反覆發生~形成惡性循環,所以當你在治療疼痛部位時,應該也要「揪出」機能低下的部位進行治療,這樣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喔。
2.骨骼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一段脆弱期。
手肘與肩膀的損傷,會因為骨骺線閉合「前後」而有所不同。在「閉合後」是以韌帶或肌腱的損傷較為常見;「閉合前」則是以骨骼或軟骨的損傷為主,在「小學」時正值肘部骨骼發育的關鍵期,「中學」時則是肩膀骨骼發育的關鍵期,這時候骨骼處於轉化為成人骨骼的階段,它會像正在「改建」的房屋一樣變得脆弱,是處於危險時期喔。
3.「預防」永遠是最佳的治療
誠如大夫常說的:
強壯的人不容易受傷、堅固的東西不容易壞
還記得孩子曾跟大夫叔叔說,以後若是開刀要麻煩他,大夫叔叔回答他,請先把身體練壯,這樣除了減少動刀的機會,即使不幸要動刀,也能增加恢復的速度喔(術前復健)。
但是把身體「練好」不只有助於避免身體受傷,同時也是增進棒球實力的「捷徑」~因為有聽過太多教練都是希望小球員「用力」投、打或跑,但其實孩子的身體根本「尚未」發育好啊,有些課表對於某些較早發育的孩子可能沒問題,但對於尚未發育的孩子就有可能會出現問題喔,但通常教練因為戰績(業績)壓力,不太會去關心這些,這時父母親就要多多關心喔。
4.常被忽略的「指力」
指力/握力是檢測肌少症的第一步~詳情請見⟪大夫訓練Ⅱ⟫。
但對於提升棒球「運動表現」或「保護手肘」,鍛練指力是非常重要~因為根據投球時手指動作的研究分析,發現手指的第一關節在投球過程中幾乎是不動的,而「第二關節」則會在球即將離開手的時候伸直,然後再彎曲,這就是「伸展收縮循環」,跟我們先蹲再跳是一樣的概念。
在運動表現方面:手指對球的旋轉方向施加力量可以增加球的轉速和速度。
在保護手肘方面:因為第二關節屈指肌位於前臂內側,負責彎曲手指的第二關節,近年研究顯示,這條肌肉是保護手肘的重要肌肉。
這時候您除了可以用握力器強化之外,「棒鈴」也是很好的訓練工具喔,歡迎來參與CRSC棒鈴課程。
另外,我個人覺得很重要的一點~除了身體受的傷之外(無論是運動傷害或體罰😢),「心靈」上受的傷可能也是我們容易忽略的部分,很多時候教練/家長為了想贏,無論是場下訓練或場上指導就會「口不擇言」,然後就用我是「為你好」...來說明自己的「刀子口豆腐心」,但這些很可能就深深地烙印在孩子的心理了😭,這樣的傷或許也會跟著他們一輩子,並且需要用一輩子的時間來療癒。
我們都知道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依靠運動來維生,但每每看到其他國家明明人口數就不多,為何可以源源不絕地產出那麼多好選手...我想最大的差異就是我們是否真心熱愛運動,而這些是我們從小開始接觸可以伴隨著我們一輩子的呢。
最後~看著台灣隊在這次12強精彩的表現,真心覺得這是很多人願意投入才會有的結果,祝福每位小朋友都可以健健康康的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