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已經到來,相信今年會有很多「新穎」的訓練方法或器材問市,但在元旦休假這天,除了陪孩子練球之外,我再度溫故知新地翻閱Tudor這位週期化訓練的祖師爺所寫的⟪兒童與青少年運動訓練全指南⟫這本書。當中很多經典名言真的是歷久彌新。
例如「最新且吸引人」的訓練方法真的會帶來進步嗎?
我想回答這個問題前可以先想想~「原理原則」應該才是最根本之道:
1.我們所選擇的訓練動作是否有針對「主要肌群」。
2.我們所選擇的訓練動作是否有針對「各個階段目標」,例如肌耐力、肌力或爆發力或是年齡層(例如我個人就建議不要在青春期前做會直接壓迫到脊椎的訓練)。
3.我們所選擇的訓練動作是否有針對專項或訓練階段的主導「能量系統」。
今天我們來思考一下是否應該在「半圓平衡球」上面做訓練,例如深蹲或是以前孩子上教練課時,教練會要他們站在上面接球...
這點我們可以回溯到1950年代開始,有人認為要提升運動表現能力就要提升「平衡」能力,但當時沒有獲得證實。到了1960年代,東歐很多國家發現可能會有那麼「一點點」的效果,只是這卻不是他們的訓練「重點」。
但到了1990年,美國有很多廠商拿了這一點點的效果來「宣稱」他們的器材可以達到很大的訓練效益......所以就會看到很多教練用這個器材來訓練「平衡感」,但這樣的平衡進步應該是「神經系統」適應非常強。
我想這最大的重點應該是「轉移效果」,也就是從核半球上「不穩定」所獲得的平衡感能否轉移到「穩定」的賽場上?
書中提到有研究證實在不穩定的表面所進行的訓練要提升核心啟動或肌力都是相當有限...
回過頭來思考~人生最重要的是什麼?
當然是「時間」~所以我們要珍惜寶貴的訓練時間,將「相同的時間」用在可以提升更多的運動表現上面。
Tudor提到跟Dan John常說的一句話很像:Sprinter Sprint,也就是像體操選手的平衡木項目,選手要在寬度只有10公分的木頭上進行許多不可思議的動作,所以平衡感是非常重要的專項性,但你有看到這些教練或選手在核半球上訓練嗎?他們應該都把時間花在平衡木吧!
我個人的訓練經驗告訴我~當你確實地執行肌力訓練,將全身的力量鍛鍊好,運動專項或日常生活的平衡能力自然會進步。
但我不會只有用大重量來強化肌力,並且也會進行「快速」的力量訓練,也就是用敏捷性訓練或壺/棒鈴,甚至是藥球或VIPR等工具來強化肌肉的快速徵招能力~因為能夠將重量加上去的動作都是相對較為簡單,反之若你要做所謂的功能性訓練就很難做到相對較大的重量,但卻可以幫助身體習慣運用你所練到的力量。
最後,核半球也可以有很好的功用,我個人會將它視為提升「專注力」,例如同樣的動作在平穩的地面你可能會習以為常,但是一到核半球上面,你就「不得不」專心起來,否則......,或是也可用在教導如何徵招肌肉的工具,例如很多時候你希望在做壺鈴擺檔時,腳趾能夠抓穩地面,但很多人可能沒有辦法體會何謂很用力地抓,這時你只要站在上面,說時遲那時快,一瞬間你就會了......🤣,當然也可以用在評估是否恢復,因為你若每天都可以輕鬆地站上去,但有一天突然發現怎麼站上去很不穩,那麼就可以回想一下,最近是否壓力太大、沒睡好或是沒吃好等等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