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我們大致上針對肌力、爆發力、身體組成份子、速度與敏捷度來探討後,今天我們延續來針對棒球場上各個位置來做分析。
棒球員通常會分為四大類:
投手:先發、長中繼、佈局與終結者。
捕手。
內野手:區分為角落(一、三壘手)與中線(二、游)
外野手:區分為角落(左右外野手)與中線(中外野手)。
了解守備位置的「需求」(球團/探的評估)讓我們在設計課表時,可以更加符合「實需」。
評分範圍為2-8分,5分為平均值,下列圖表為各個位置的評分項目~前兩項為「主要項目」,後三項為次要項目。
例如一位捕手的接球與傳球評分為4,但打擊方面評分則為7,那麼他可能比較適合「一壘手」,而不是捕手的工作~因為捕手的主要兩項為接球與傳球。
也因此我們在設計課表時,只要清楚地知道哪個位置的著重要點為何,那麼就能將「配重」分配好。
投手:
自從2010年開始,大聯盟選擇投手的「趨勢」逐漸往身材越高大(因為能夠有較好的力臂)與能夠投出「火球」的方向邁進。
因此像我以前很愛的勇士隊三巨投~生涯超過300勝的瘋狗Maddux或Tom Glavine(控球精準,但球速不是相當快)這類型的投手就越來越稀少了。
也因為這個趨勢,造成越來越多投手動了TJ手術,雖然目前無法精準地說明球速越快與投越多局就一定跟「手肘」或「肩膀」受傷有絕對關係,但從一些資料可以顯示出端倪~
在2017年,可以投超過95mph以上的投手,有超過80%以上在球季中出現在「傷兵名單」;相對地,平均球速在93-95mph之間的投手,只有29.6%出現在傷兵名單。
這份資料同時也顯示在2002年到2014年之間,可以投超過96mph以上的投手,在「下個球季」進入傷兵名單的機率超過27%,這幾乎是90-93mph之間投手的「兩倍」。
但能夠投出「火球」已經幾乎是評斷投手的第一共識了,因此這對肌力教練來說,就是幫助他們建構好「足夠」的肌力與體能、強化手臂照顧以加速恢復和正確地使用身體「力學機制」。
特別是力學機制~因為沒有良好的力學機制就像跑步時有個小石子在你的鞋子裡,你將無法隨心所欲地跑。
另外投手對於從「地面」的反作用力運用更是需要強化~特別是「單腳」方面,而這都需要肌力、耐力、爆發力、穩定度、活動度、協調性與平衡感等等,才能「有效」地產生、轉移與釋放力量。
捕手:
棒球場上最吃力的工作~捕手,但他們應該也是全世界最會深蹲與蹲最多的人了,平均每場比賽要「蹲下與站起來」超過150次以上,若再加上練習的次數,那麼每年......🙀
但他們所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多到超乎了我的想像,這裡就不贅述了。
捕手最主要的兩項評估為接球與傳球~其餘的項目就較為次之,以2019年為例,大聯盟65位捕手的平均擊球初速為87.7mph,這是所有位置中「最低」的;另外跑步速度也較為不重要,大聯盟捕手從本壘跑到一壘的平均速度為4.64秒,這在球探評估中是2分。
但在接球與傳球方面,其中的細微就相當多,例如球探會評估捕手接球的方式、速度或位置,擋球的能力或甚至是「形塑進壘點Aka偷好球」的能力。
傳球方面~例如從本壘傳到二壘的平均球速為81.3mph,臂力較強則為85-88mph之間,雖然這很重要,但是從「接到球到傳球」之間的反應時間更為重要,平均來說約為2秒,精英級的捕手會在1.88秒以下。
以肌力與體能訓練來說,應該先考量捕手在練習與比賽所承受的生理與心理「壓力」,因此以能夠「維持」表現為主,避免強度太高或太過頻繁,導致增加疲倦、減緩恢復或甚至導致受傷。
另外就像投手要注意手肘與肩膀,捕手則是要注意「膝蓋」與「背部」的壓力,或甚至是腳踝的活動度;另外也要強化「頸椎」的力量,特別是「旋轉面」,以應付「本壘攻防戰」的衝撞。
內野手:中線(二、游)
在中間方面的野手(二、游與中外野手),通常都是最具有「運動能力」與才華洋溢的選手,而且通常也是較為矮小與精瘦的選手(這些年也逐漸有許多大物出現),因為他們需要快速移動的能力,特別是在「橫向」與瞬間加速和減速的能力。
因此在設計肌力課表時,就不能忽略他們這方面的需求,特別是強化肌力很重要,但增加「過多或不必要」的肌肉就可能會影響到加速、第一步反應或敏捷度等等。
因此應以強化「相對性肌力」為主,而非絕對性肌力喔。
內野手:角落(一、三壘手)
這兩個位置有速度是很棒的加分,但不是評斷的主要項目,因為都希望能夠擁有打擊上的爆發力,無論是打擊率、長打或打點等等,所以需要的是強壯與有爆發力的能力。
在守備方面,三壘手的手臂力量要比一壘手重要~因為要傳的距離較遠,但兩個位置對於「不同方向的第一步反應」都比速度來得要求更高。
因此在設計肌力訓練課表時,可以針對力量與爆發力來強化,另外若以建構足夠的特定肌力之後,則可以再加上「增強式」訓練來強化。
中外野手:
如同前述,中外野手與中線的內野手一樣,都是最具運動能力的球員,而且他們可能是需要跑「最遠」與衝刺「最多」的球員,所以「速度」是最重要的能力,另外敏捷度、平衡感與協調性也相當重要,才能將廣闊的外野變成你的釣蝦池😂。
另外手臂力量(雷射肩)也是相當重要,因為大部分跑者從二壘回到本壘所需時間都在7秒以下,換句話說,外野手要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做到接球與傳回本壘,所以手臂力量相當重要。
外野手:角落(左/右外野手):
左/右外野手通常非常好的強打者,平均的擊球初速可達89mph;從本壘到一壘的平均速度為4.36秒。
雖然手臂力量不是最重要的一項,但「右外野手」的力量需要比左外野手大一些,因為從右外野到三壘的距離很遙遠;角落外野手的平均傳球速度為87mph。
肌力訓練課表排定方式與中外野手類似,但需要更專注在力量與爆發力方面;另外需強化核心部分的力量,來幫助傳球或打擊時有更佳的力量轉移;最後類似角落內野手,在建構足夠的特定肌力之後,則可以再加上「增強式」來強化力量的快速輸出。
最後,每項競技運動都有其獨特的地方,當中每個位置也都有特定的功能,因此棒球也不例外,所以若能了解當中的細微差異,相信在編排課表時,也更能符合實際需求喔。
後記~但是今年美聯的全壘打王和打點王可能是......捕手🥰,差點還是「投手」;另外國聯的全壘打王也可能是游擊手,打擊王可能是二壘手,這也意味著選手需要越來越全方位。
祝福大家都能擁有健康的身體~追逐自己的夢想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