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臉書發文圖片.001.jpeg

 

臉書發文圖片.002.jpeg

臉書發文圖片.003.jpeg

 

如果你沒有「量測」,那麼你就是在「猜測」~這是我們在訓練時常會提醒自己的話。

 

同樣地,若沒有先「分析」專項運動,就要直接進行肌力與體能訓練,那麼效果可能會「有限」。

 

隨著科技的發達,因此無論是棒球或各個專項運動~幾乎都充滿了「統計數字」,而這也帶給我們球迷有更多看球的樂趣(當然啦啦隊也是一部分🤣,所以之前去看大聯盟時,太座都很放心,因為沒有ㄚ😭,嗯,還是NBA跟NFL比較好😍

 

還記得從小聽著名球評張昭雄先生播報比賽,他對於各個球員的資料都能清楚地分析,讓我們身臨其境,感謝他帶給我許多美好的回憶;但隨著科技的發展,從2015年開始,大聯盟球場都有安裝Statcast系統,這就讓我們在看球時,能夠更了解到當中細微的差別了。

 

例如「Arm strength」~它能夠讓我們即時了解到每個球員傳球的球速、「Pitch Quality」~以前只有知道投手的球速,現在還能知道「轉速」或是「Hit Quality」~打者擊球初速與仰角等等。

 

因此我們在進行肌力訓練之前,若能多瞭解專項運動,或許對「課表編排」會有更大的助益~因為我們是針對「需求」而排定。

 

例如棒球比賽是相當「冗長」(平均每場約三到四小時),但每個動作卻又是需要「快速與爆發」,而且球季賽又相當長與緊湊(以大聯盟來說,約180天要完成162場比賽),這對球員的能量與肌肉系統要求相當高,因此適量的訓練與恢復是相當重要地。

 

接下來我們可以來探討棒球所需要的肌力、爆發力、身體組成份子、速度、敏捷度等等。

 

在肌力方面,可分為:

 

絕對肌力:也就是你可以舉起的最大重量(不管你的體重)。

 

相對肌力:同樣也是你可以舉起的最大重量~但會根據你的「體重」,例如很多比賽會分「量級」。

 

有份沒有公開針對職業棒球員的研究指出~「相對性肌力」(背蹲舉、硬舉和握力)對場上的表現(例如跑壘速度或投擲的球速)有直接關係。

 

特定肌力(Specific Strength):

 

也稱為最佳化肌力(Optimal Strength),就是能夠展現出「最佳表現」所需的肌力~換句話說,「不是」力量越大越好,因為「更多」的力量對於表現將不會有所助益。

 

之前Stuart McGill也有談到,當你一昧地追求重訓室的數字,卻忘了最終目的地是在「場上」,那麼除了會有「報酬遞減」效益外,並且很可能會造成「受傷」。

 

雖然目前仍然沒有「精準」的棒球員最佳化肌力,但很肯定的是,棒球員不需要像健力或舉重選手舉起那麼大的重量,例如臥推300磅或深蹲400磅。

 

因為一顆棒球才5.5盎司(156公克)或一根球棒才34-36盎司(小於1公斤)。

 

因此「功能性肌力」~揮棒的速度、投擲的球速與跑壘/防守的速度「能夠更快」與「肌肉對稱性平衡」~因為棒球為單邊運動,因此另一側肌肉的鍛鍊也相當重要,才是更重要的部分!

 

肌力能夠「轉移」到棒球上,或許才是肌力與體能教練應該關注的部分~而不是重訓室的表現喔。

 

下列圖表為針對不同守備位置的「相對性肌力」。

 

或許大家會想說「臥推」的數字好像有點......,作者指出,因為臥推是「躺著的姿勢」,並不見得能夠「有效地」轉移到「站姿」的投球或打擊啊。

 

就像一句古老的諺語~唯一會「躺著」的運動員就是「差勁」的摔角手或美式足球員。

 

反倒是「握力」方面對於棒球的運動表現會更重要,雖然有關職業球員的研究資料較少,但針對大學生球員的研究指出確實有較佳的關聯性。

 

很多老球探指出,當代打超過500支全壘打的高手,都有著「驚人的握力」和「較大的手掌」。

 

增加握力~從手腕與前臂所產生的力量,可以幫助「球棒的控制」與減少擊球時的「反作用力」,並且能減少前臂的過度使用傷害。

 

野手通常「雙手」的力量都會較為強大~平均約能夠產生175-180磅。

 

投手則是「慣用手」會較為強壯5%,另外力量也會比野手少5-10磅。

 

爆發力:

 

棒球選手需要展現出非常強大的力量,但他需要能夠將這力量「快速」地展現出來。

 

舉例來說,一個90mph的速球,從投手的手中離開到本壘板,只要0.4秒~所以打者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有約0.25秒的時間(大約是扎眼)來決定「是否」要揮棒,因此若要揮棒的話,那麼就「剩下」0.15秒來出棒了。

 

但要產生「最大力量峰值」通常需要1-1.5秒~也就是說,許多棒球的相關技巧動作(投球、跑壘或守備)與最大力量峰值的關聯性「較低」。

 

或是跑壘與守備都需要「快速的反應」與「爆發的第一步」,一份未公開的資料中顯示菁英職業選手可以在「0.5秒以內」完成往二壘跑或守備動作的「第一步橫向移動」,但髖部與腿需要0.6-0.8秒才能產生最大的力量。

 

因此「最大爆發力峰值」應該才是棒球員較為需要的部分(只是肌力是根基喔,請不要搞混囉),在一份大聯盟未公開的資料中顯示,垂直跳的最大爆發力峰值與投手的球速有正向的關聯。

 

身體組成份子與肌肉:

 

棒球應該是少數可以容納「各種身材」的運動吧🤣~當然越大隻,成功的機會就越高,這是各項統計所顯示,但還是有例外,例如太空人的阿土伯,他的運動能力真是沒話說。

 

下列圖表中有不同層級與守備位置的人體測量與身體組成份字~內野(角落)是指一與三壘手、內野(中線)是指二壘與游擊手、外野(角落)是指左/右外野手、外野(中線)是指中外野手。

 

雖然「過重」可能不會影響投球或打擊的表現(有滿多代表性人物,這裡就不贅述了),但卻有可能會影響跑壘、守備或增加受傷的機會。

 

「過多」脂肪是沒有功用地,因為它除了無法增加你的肌力和爆發力,並且會讓你的速度變慢,容易疲倦與增加關節壓力。

 

但也不是要擁有「超低」的脂肪,因為「過低」會影響睪固酮生成(影響肌肉生長)與身體修復~因此至少要維持7%以上喔。

 

速度:

 

「速度」是用來評估球員的五項指標之一,而且也是「唯一」攻守雙方都需用到的技巧~相當依賴肌力與爆發力。

 

在棒球場上的速度卻不是只有「直線」,而且通常都在5秒以下,因此更著重於「反應快速」與「加速」方面。

 

因此擁有天生的短跑速度是非常好的,但若沒有的話,可以用更快的反應、加速、減速、改變方向與減少沒有效率的步伐來彌補喔。

 

想要強化速度可以考量兩個方面~無論你能夠吃下多少訓練量或多麼強壯:

 

1.力學機制:一旦力學機制跑掉了,而且變得沒有效率了,那麼進步就會「停滯」了。

 

2.力量:往「地面」推蹬的力量越大,就能將身體往前推得更遠,因此下半身的力量與爆發力相當重要,特別是「單腳」方面喔。

 

敏捷度:

 

傳統上敏捷度就是能夠快速地加速、減速與改變方向的能力,但除此之外,還要能夠有解讀場上的能力來決定何時能夠快速的啟動。

 

這個能力對於棒球場上無論是攻守的表現都特別重要,例如壘上跑者要能夠快速的轉換方向來避免被牽制出局,但若出現暴傳,則又需要更快的再次轉換方向來往下個壘包推進。

 

作者在此建議可以先從「可預測」的方式,逐步到「不可預測」,然後最後進入專項運動的情境,因為我們需專注腳與地面的角度和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在球場上~而不是重訓室內喔。

 

最後~因為文章過長,這個章節的各個守備位置分析,就留到下一回喔!

 

祝福大家都能達到自己的夢想!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oach Ronnie 的頭像
    Coach Ronnie

    My way of life

    Coach Ron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