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週末很高興來到台南最美的訓練中心~動動好(Movewell)來分享CRSC的棒鈴課程。
經過這些年來的自我鍛鍊與教導客戶後,我慢慢地體悟到在人生「不同」階段~就會有不同的思考/需求。
這是怎麼說呢?
例如在20歲可能會不斷地追求力量或爆發力,但到了50歲呢?這留給您自己思考......
所以我就開始思考天平的「兩端」~若只追求「力量/爆發力」,那麼可能會犧牲某些;相對地,若只追求「柔軟度」,那麼也會失去某些。
活動度(Mobility)與柔軟度(Flexibility)的區別~我想用個簡單的概念來表達:
活動度:關節範圍能夠動得多「好」!
柔軟度:關節範圍能夠動得多「大」!
這也因此讓我慢慢地對壺鈴與棒鈴訓練有更「不同」的想法~例如壺鈴只能拿來力量訓練或甚至只有Swing或Snatch嗎?
棒鈴只能拿來針對肩關節訓練或Swipe/Mills嗎?
所以我想或許可以在人體基礎動作範圍內「加上」一點點負荷來幫助在活動度內有力量~也因此產生Loaded Mobility這個概念!
而壺鈴/棒鈴就像是手的「延伸」,讓我們可以輕鬆地「強化」活動度~而這也是其他工具較無法做到的部分。
也因此我認為沒有所謂的「Style」~這只是「行銷/品牌化」而已,因為......Good is GOOD。
很多時候,我們在學了某個系統之後~就會被侷限住😭
例如學了Hard Style,就只會嘶、嘶、嘶,但是否有思考背後的原因或何謂......😭
在多年前的武術界~大家都是談論空手道、柔道、少林拳......誰比較強,但現在呢?
想想MMA,如果你只有練柔術,但沒有被一拳揍過的感覺,那......
或是你只有練拳擊,但沒有練柔術,當一被扳倒在地時......
所以我很喜歡這句~
We need to MASTER one, but need to Familiar all.
因此即使是大家都會的壺鈴/棒鈴,我也會不斷地跟不同老師學習,或是學習不同課程來強化自己。
因此我沒有所謂的Style,在壺鈴僻靜營或棒鈴課程當中~我只有告訴你好的「生物力學」機制與身體的「體線位置」,也就是能夠「優化」你的動作。
最後,每個人都可以教Swing, Clean, Snatch或是Swipe, Mills......,但要如何透過壺/棒鈴來幫助/影響他人,就不一樣了~這是怎麼說呢?
因為即使你是跟世界上最厲害的大師學習,但他無法替你「執行」任何一下訓練,最後還是要回歸到你自己的身上來完成,也就是你才能讓你自己進步~而這也就是教你「劍招或劍意」之區別了。
後記:
很感謝光武與聿凡在繁忙的工作之下,特地從台北下來幫忙拍攝,他們真的是相當專業的鐵人情侶檔,做事態度更是相當認真與負責,除了持續進修各項訓練專業知識之外,並且也學習拍攝的專業知識,因此大家若有需求也可請他們幫忙喔。
可追蹤他們的粉絲專頁喔~
https://www.facebook.com/KUANGYU.studio?locale=zh_TW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