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夢,叫做把別人的夢當成「自己的夢」~守護你的初衷
這是上週末培訓NCSF CPT課程時,每天經過的路上所看到的廣告詞,而這也讓我有相當大的感觸。
特別是在「教練」這個工作。
以前工作時的老長官常用要把職業當「志業」這句話來期許自己~當時年輕不懂,一直無法體會這樣的感覺。
但隨著年紀增長,或許是找到自己所「熱愛」的職業,慢慢地越來越能體會這樣的感覺。
特別是目前以教育訓練為主,課程結束並不代表著關係「終止」了,我還是會持續守護每位老師的夢想~
在NCSF CPT短短的四天課程當中,絕對無法涵蓋到所有資訊,但在每個人的帳號中,有著美國官方所提供的詳盡資源,例如所有訓練動作的影片示範、評估表格、每季所發表的季刊等等。
甚至在APP當中還有體脂、心率、卡路里需求、1RM預測等等,只要輸入數字後,立即幫你算出來。
這幾天讀了NCSF的夏季季刊:有一篇談到運動員所需的「最大與反射」性肌力,覺得很不錯。
運動員所需的「最大與反射」性肌力
我們或運動員到底需要「多大」的力量?
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Brett Jones曾說過,它就像個杯子,「越大越好」,因為能夠裝越多。
但誠如之前有分享過Eric Cressy提醒的~「報酬遞減轉折點」(有興趣請往前翻喔)或是Dan John常說的~Good enough。
下列為文章翻譯~
運動員訓練會根據專項運動需求調整來建構最大、爆發和反射性肌力,而不會一直維持在絕對性肌力。除此之外,因為每項運動對力量都有不同需求,所以需要考量,包括人體測量學、形態學、實際年齡與肌力訓練的經驗等等。
例如,青少年運動員可以從不同種類的運動來體驗到肌力增加的益處,然而大學和成年運動員通常則需特定訓練才能持續強化。
建構成功運動員的關鍵要素就是「找出」讓選手在特定運動成功所需的要素。
許多訓練課表會「過度強調」最大肌力訓練,然而卻忘記這樣不見得會直接對運動表現產生最好的「效果」。
雖然仍需要建構最大肌力;然而「體重與肌力比、肌力平衡和反射性肌力」對於運動成功也是相對重要。
有部分的原因是大部分競技運動都需要自身體重控制的能力,例如加速、速度和改變方向等。而且肌力平衡強化了功能性骨骼,反射性肌力則是根據神經肌肉特質來強化改變方向的速率,例如伸展-收縮循環的效果。
反射性肌力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運用增強式訓練的定義,因為交替運用向心與離心為其效果的根基。
由於最大肌力是在沒有「時間限制」下所產生,也因此缺少了競技運動(和增強式訓練的向心部分)所需的關鍵要素。
但最大肌力對垂直跳躍高度、動作速度和重心改變的速率之反射性肌力的重要性有多少呢?
雖然沒有許多研究可以證實,但還是有許多跡象顯示,要增加反射性肌力還是需要某種程度上的最大肌力。
在國際運動生理與表現期刊(2017年)的一篇研究發現在各種最大肌力(絕對、相對與異速峰值力量和反射性肌力指標)之間有中等相關,但指出相對性強壯的運動員當力量需求增加時表現更好。
當「性別」加入為評估標準時,Beckham etal(在運動科學與醫學期刊,2019年)再次發現必須有足夠的最大肌力來掌控離心-向心之間~相對強壯的選手表現較佳,但男性與女性則不相同。
女性選手即使有很好的相對性最大肌力和發力率,但在測量反射性肌力時,仍然似乎難與男性選手匹敵。
這顯示女性運動員需要比男性選手更多的最大肌力才能強化反射性肌力。
因此本篇重點在於雖然反射性肌力對於選手來說相當重要,但其表現是由相對性肌力來支撐。
要強化選手動作的表現,例如跑步、跳躍和改變方向,必須要訓練選手對地面的作用力。
由於正確的「足夠強壯」閾值尚未得知,因此建構運動員表現策略在肌力平衡上是合情合理地,再來是最大肌力,最後則是特別注意反射性肌力對於性別和競技運動比賽位置不同。
最後,祝福每位老師都能展翅高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