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數字」上的展現是我們很常見到的心態,例如當看著舉起的重量、跑步的距離或跳起的高度,當然都是越大/多越好,但這些真的是越多越好嗎?
例如以前常會問幾組、幾下、幾RM、百分比、休息時間......,但這些年來的體悟就像Pavel或Dan常說的,一但姿勢跑掉就停下來,換句話說,最重要的就是「正確的技巧」!也就是說,今天若我要練20下,所想的應該是20個標標準準的1下。
誠如Simple&Sinister裡面有句話,我們不是到重訓室WorkOut,因為一不小心就會被Work out,我們是來「練習」的,而這就是「學習的過程」!而這過程要的就是—耐心。
上週在SFG L2針對風車(Windmill)這個動作時,就讓我體悟到何謂「真正」目的與需求,因為我們一般看到的風車就是未持壺鈴的手要碰到地面,所以我在練習時就想盡辦法要碰到地面,但有沒有想過這樣做的目的呢?伸展比較多?比較帥.......
剛好這週Eric D’Agati的「終極訓練系統」課程講義翻譯到「最佳化與最大化」這個議題,
讓我想起Shaun特別解釋風車其實就是Hinge+Rotation,所以未持壺鈴的手碰到何處,根本不是重點,重點在於你的身體活動度範圍有多大,也就是髖鉸鏈動作先執行,後腿挺直,接著是胸椎旋轉,重點都在於「伸展」,當然還有持壺的肩膀「穩定度」!
可是當你未持壺鈴的手為了碰到地面時,脊椎就可能會產生「側向屈曲」,但這並不是風車「原本」想要達到的目的。
簡單測試方法為請夥伴將手指放在你的胸廓之下和髂脊之上,當你的脊椎產生屈曲時,手指就會分開,這跟Dr.Kelly的Two hand rule的概念是同樣的。
相同的概念若用在運動能力訓練上,我想也可以更符合所想要達到的目標,Eric指出我們都知道運動訓練金字塔的概念,也就是每個能力都是「堆疊往上的線性概念」。
但有些狀況下,則可將金字塔視為一個「範圍」,也就是優先順序可以從左到右、從下到上或上到下。舉例來說,即使運動員在增加更多的運動表現或競賽壓力前,應該先達到可接受的動作模式品質,但運動員可能同時已到達較高層級的最佳化表現。
有些因素也必須同時注意。舉例來說,營養缺乏可能會影響神經肌肉功能,而這也可能會影響動作模式的品質,所以除非先解決運動員的營養問題,否則直接的運動將無法增進動作模式品質。在同個建構區間中,所有的要素與影響也會彼此緊密影響,無論是正面或負面。例如,營養攝取會直接影響到身體組成份子,但身體組成份子也許會影響到運動表現和動作模式品質。
但另外我們必須要瞭解到每種運動、位置、競賽層級、比賽風格等等,這些因素的重要性與價值都相當不同。舉例來說,對於健力選手,速度與敏捷性並不是相當重要的因素,但這對足球中場球員來說,卻是相當重要地,可是換個角度看,健力選手對力量與爆發力的要求則是比足球員來的高很多。
而我們身為教練的任務就是有效評估出何處需要「加強」,並設計一個訓練計畫來消除這些「弱點」。
以自己這些年準備SF的壺鈴、槓鈴和即將到來自身體重測驗,慢慢地體悟到你很難將同時得到所有想要的,有些事你必須要「犧牲」,畢竟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當想要著重在某部分時,肯定會有部分能力較少。
所以儘可能地「最佳化」吧!
但最重要的還是
Keep the goal the goal.
Keep the mission the mission.
——————————————————————————
Eric D’Agati即將於明年3月7-8日來台講授「終極訓練系統」,詳情請洽http://optkinetics.com/index.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