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矩原則』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簡單的動作或是訓練上基礎的動作,若是能夠多了解一點自己身體肌肉/關節/結締組織之間的關係,那麼這些小地方的注意(累積),加起來最後就會是成功(避免受傷)的關鍵因素。這也是功能性解剖或是功能性訓練的基礎想法。
Dr.Kelly常提到『核心』的關鍵因素就是『脊椎』,脊椎所代表的是『支撐』(Bracing),也就是維持姿勢的重要性。我們常聽到教練的『口令誘導』,大致上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繃緊』(Stiff),常聽到的為屁股夾緊、核心收緊、屏住呼吸、這些常聽到的『口令誘導』其實就是希望能夠將『脊椎穩定』(Organizing the Spine),避免脊椎不穩定而導致動力練喪失。第二部分為與肩/髖關節連接之肱骨/股骨能夠進入『定位』(Organizing rotation into the Joint),我們可以想一想,當核心(脊椎)穩定後,啟動身體許多動作模式的兩個主要引擎就是『肩與髖』關節,這兩個引擎在構造(杵臼/球窩關節)上是非常類似的,最重要的是有旋轉袖肌群(Rotator Cuff),而這也是訓練時常忽略的小肌群,因為這些深層而小的肌群增長速度是比不上大肌群(如二頭肌/股四頭肌),另外連接的『膝/肘』關節在構造上也是相當類似的。比較不同的是,肩關節有肩胛骨連接,因此會給身體多一些活動度,也就是即使肩膀很緊繃時,還是可以把食物放到自已的嘴巴裡。
Coach Ron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脊椎』是保持良好『姿勢』的關鍵因素
在談論到『動作功能性檢測』或『肌力訓練』,如何確認正確『姿勢』時,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先觀察踝、膝、髖、肩關節等,但當談到好的『動作模式』(Movement Pattern)時,我們卻會想到要從『核心』發力,然後傳導到四肢,而『脊椎』為整個『核心』之中樞,因此Dr.Kelly認為『脊椎』為『姿勢』首要觀察的地方。舉例來說,如果你『腳踝』扭傷了,雖然會造成日常生活的行動不便,但應該還不至於整個身體機制都不能動了,但試想若是『中樞神經系統』(CNS)受傷了呢?簡單來說,我們常聽到的椎間盤突出、脊椎側彎等,對我們身體所造成的影響是不是更大呢?你的身體是不是幾乎都不能動了。
Dr.Kelly提出三個觀點來解釋,為什麼『中樞神經系統』(CNS)是談論到『姿勢』的首要因素。
Coach Ron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疼痛』已經是『最後的抗議』囉
人類的身體是經過幾萬年演化而來的,我們的身體是為了適應環境而生的,但現代化便捷的生活,卻讓我們的身體多多少少有了些許的疼痛,試想一下我們何時是能夠不疼痛(Pain free)的呢?我們如何知道自己的身體發生問題了呢?通常都是透過『疼痛』(Pain)來告訴自己,但這通常是『最後的徵兆』(Lagging Indicator)了。為什麼呢,試想當你專心在進行一場馬拉松或是鐵人三項比賽,比賽過程中,往往沒有特別感覺不舒服的地方,但當比賽結束後,所有『疼痛』都一起湧現了;再想一下,MMA格鬥的選手,正當進行激烈的打鬥時,通常都沒有特別感覺疼痛,但結束後呢,所有『疼痛』也都一起湧現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大腦會告訴自己,哪件事在當下最重要,所以可能會暫時的忽略掉『疼痛』這件事。除了『疼痛』還有什麼是『最後的徵兆』,還有『腫脹、瘀血』(Swelling)、『麻痺』(Numbness)、『無法施力』(Decreasing Force production)、『關節活動度減少』(Decreasing ROM),這也是傳統醫學研究的重點,針對這些『最後的徵兆』來研究與醫治,但換個角度想,我們是否可以『不要』等到這些徵兆發生了,才知道有問題了。我們是否可以找到『預先的徵兆』(Leading Indicator),我想簡單來說可以從最基本的『姿勢』(Position)和『動作模式』(Movement)來做,因為正確的姿勢除了可以預防疼痛的產生,並且可以有效的將我們身體的能量發揮到最大。
試想一下,當你要拿起很重的東西或是要進行衝刺,你會小心翼翼的想要確認自己的動作是否正確,但是每天走路的姿勢、蹲下的姿勢(想一下自己每天從椅子上起來坐下、上洗手間還有要進入車子內等等)或是彎腰拿東西或撿東西的姿勢,這些小動作您是否注意到了呢?但當你有一天,『突然』閃到腰時,是否有想過是『意外』還是經年累月的不良姿勢所『累積』的呢?因為坐式生活(Sedentary Lifestyle),讓我們最厲害的就是『代償』(Compensation)動作,也就是許多動作都已經偏離身體原本應該有的動作模式了,例如我們常見的問題為『圓背』,雖然當下沒有『疼痛』感,最多就是影響呼吸的效率、手臂可能無法上舉等,但是我們的老祖宗讓我們的身體演化成有別的肌群或動作模式來幫忙,但假如有一天這些來幫忙的『罷工』了,可能就是你『閃到腰』的時候了。
Coach Ron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響『姿勢』的因素
所有學說或是理論都很棒,但如何融入到你的『人生』中,那就是非常重要的,否則的話,學說還是學說,對你的『生命』是不會有任何意義的。
解決『運動模式』問題,從『姿勢』討論,Dr.Kelly認為這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動作控制』(Motor Control),這是一種技巧,也就是我的身體是否知道這些動作應該要怎麼做呢?知道後,我的身體能夠做到嗎?這裡可以包括『訓練技巧是否能轉移到運用上』(Skill transfer exercise)和『矯正性』訓練上(Corrective Exercose)。為什麼『動作控制』這麼重要呢?任何時候如果你能夠用『口令誘導』(Cueing)來解決『運動模式』問題時,你必須優先使用,因為我們可以假設是他們只是不知道有這問題或是不知道正確的模式為何,只要透過旁人的簡單提醒,或許就能夠解決問題了。我自己小孩的例子,有一次當學校老師告訴媽媽,我們家小犬走路時有嚴重的內八問題,媽媽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問我需不需要帶去大醫院檢查或是做一些矯正性訓練,我的答案很簡單,先別緊張,我們是否可以先透過口頭提醒,告訴他走路時腳尖要朝前,讓孩子了解到有這問題,並解釋這問題會造成他例如跑步容易跌倒等(雖然只有5歲),並讓他的小腦袋瓜提醒他自己以後不要用這種方式走。相同的,運用到訓練上,許多時候,身為教練最重要的就是『口令誘導』,因為我們自己都看不見自己的盲點,需要透過別人的提醒,才能夠了解到,這讓我想起Mike Bolye 常提醒的,身為教練最主要的工作,並不是設計一張全世界最好的課表,而是『觀察』你的選手在執行課表時的動作是否正確。
Coach Ron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