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4718.JPG

IMG_4719.JPG

 

Hitting Biomechanics這本書當中的第九章節談到棒球的專項阻力訓練,雖然一個章節無法像之前分享過的NSCA棒球專項肌力與體能那麼詳細,但當中有些概念是很不錯地,因此與您分享:

 

將「肌力與體能」納入專項運動員訓練課表中的「首要」理由~避免受傷!

 

第二才是增加力量~

 

因為特定阻力訓練對於棒球員是非常有益的,但力量「本身」並「不會」強化揮棒技巧,也因此作者認為要先建構好良好的揮擊機制,然後再加上力量。

 

作者認為~基本上棒球員就是在「旋轉面」上投擲或揮擊~所以任何肌力訓練都需要以這方向為主。

 

這也讓我想到Eric Cressey在很多年前提出旋轉面上的力量訓練,在當時並沒有特別受到關注,但他這幾年進一步分析~以打者和投手來區分,打者若使用一般的肌力訓練所得到的成效會大於投手。

 

這是怎麼說呢?

 

因為打者除了打擊之外,還有守備和跑壘,這些都多少會與矢狀面相關,但是投手則幾乎都是在「旋轉面」上,因此更需要「特定」的專項阻力訓練。

 

作者很簡單地指出~若是一位打者在不對的肌群增加了不需要的肌力,可能會「減緩」揮棒速度。

 

畢竟,若是你的力量在一般水平,但是揮棒速度夠快,那麼就可以增加擊中球的機率;否則你就算有超強的力量,但無法讓那麼輕的棒子「加速」,那麼成為人體電風扇的機率就會大大的增加。

 

簡單來說~你的棒子並不會在乎你能握推多少!

 

以一個極具爆發力的強打者來說~他需要在「旋轉面」上相當具有「爆發力」。

 

讓我們先回顧爆發力:

 

Power=(Force×Displacement)/Time.

 

以所有打者來說~球棒揮型的距離(Displacement)不會差太多,那麼就只有兩個方式可以強化爆發力。

 

1.增加力量的產生(肌力)。

 

2.減少產生力量的時間(瞬發-Quickness)。

 

但我們常常會只有專注在力量的鍛鍊,但卻忽略「瞬發」~也就是透過強化身體力學機制。

 

因此一個好的訓練課表要「平衡」喔。

 

就像很多理論來討論何種是最好的訓練方法~但卻常常會出現在天平的兩端。

 

例如有的理論會認為棒球員是「投擲型」專項運動員,因此不應該做過頭推等訓練~但卻會出現另一派的理論認為球員可以從過頭推得到許多益處。

 

但無論是哪種訓練方式,請記得若是要將一項訓練動作納入課表當中,一定要記得「風險/利益」比,當然我們都會認為利益大於風險,但不要忘了~有很多人是在肌力與體能訓練時「受傷」喔。

 

例如跳箱「太高」~結果ACL受傷,或是投手想要將臥推突破紀錄,結果傷到手腕。

 

所以我們可以思考力量是一切的基礎,但不是「全部」~也就是如何將力量「轉化」為「揮棒速度」。

 

因此可以參考下圖針對專項運動的概念:

 

力量是基礎,但更重要的是扭力(距離×力量)、力量(質量×加速)和時間點(所有動作的鏈結),也就是爆發力=扭力和力量的最佳化鏈結。

 

力量:

 

力量是金字塔的最底端,也就是一切的基礎~無論是不是打擊方面。

 

但在打擊方面,若「沒有」力量~就不會有良好的打擊動作了!

 

因此當打者可以強化打擊動作所需的特定肌群,那就可以成為更好的打者。

 

爆發力:

 

在力量的上一層,也就是你能夠運用力量的比率~所以它會比「絕對肌力」來得重要,因為一位打者在揮棒時能夠運用力量的時間—相當短。

 

所以現在大家都很壯~但問題在於你能否將這力量發揮出來,以打者來說,就是你在面對投手所投來這麼快的球能否「瞬間」發力。

 

扭力:

 

在打擊時的旋轉動作,是根據前腳定住原理(Front Side Blocking Principle),然後根據動力鏈原理來由下往上傳遞。

 

也就是你不是用手在揮棒,而是由腳發力然後往上傳遞到髖部→軀幹→肩膀→手臂→手掌,最後帶動棒子揮動。

 

打擊動作模式:

 

這個階段就是打者將前面三個~力量、爆發力和扭力能夠同時整合在一起來強化他的揮棒速度、加速度和球棒反應能力。

 

活動度:

 

有足夠的活動度是在場上任何動作或即使是重訓室內很重要的部分~畢竟當你能夠有越「完整」的動作模式,對你的發揮有更好的效果。

 

技巧:

 

金字塔的頂端就是技巧~也就是你能夠將前面所述的要素完整地發揮出來,別忘了技巧都是需要不斷地琢磨與練習才能掌握精髓。

 

最後~祝福您都能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喔!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oach Ronnie 的頭像
    Coach Ronnie

    My way of life

    Coach Ron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