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作「溝通」技巧的重要性
無論自己是學富五車或才高八斗,當「無法」讓別人瞭解時,那麼一切都是白搭~
或許會認為自己是曲高和寡或別人不識貨,但有時捫心自問~真的是這樣嗎?
這些年來的體悟~
好教練通常都需要兩部分:
1.擁有良好的知識~無論是動作選擇、課表規劃、身體構造或訓練/恢復方法等等。
2.通常最被忽略的一部分~與人「溝通」,然後幫助他人能夠運用所學到「實際狀況」。
例如,身為教練的你或許對每個「動作」都非常瞭解,但你若無法讓運動員/客戶「正確」的執行,那麼他們將「無法」達到預期的目標。也就是說,你講的都是「廢話」😭
這幾天聽著Eric Cressey介紹Nick Winkelman所出版的新書(The language of Coaching),讓我心中有相當大的感觸,因為這真的是自己「相當缺乏」的一部分😭
畢竟自己從以前會夾雜許多所謂的「專有名詞」或「英文單字」(晶晶體),這一再再地顯示自己其實「沒有很懂」😢
或許大家對Nick Winkelman不是很熟悉,但如果跟你說,他是之前EXOS的教育總監,那麼應該就......
好了,趕快來介紹Nick「教學指導」的系統架構吧!
Nick將它分為三部分,如圖所示:
1.在最底層的就是「學習環境」,當你面對「不同」客戶時,必須要設計「特定環境」來「最大化」學習效果。
因為很多時候,當「環境」一改變時,就會產生「立即」的影響,不是只有在「練習」的時候,而是可以思考訓練相關的資訊如何「轉移」到「實際」場上。
因為常看到的是:場下一條龍、場上一條蟲😭
所以從這裡我們可以開始檢視「教學指導」!
舉例來說,如何「實際」教導選手相關動作,或面對初階、中高階和高端選手時,所下達的口令誘導。
這裡我們可以考量兩個因素:
●練習「多樣化」(Practice Variability):
就是當練習一樣技巧時,可以體驗許多「不同」的動作和情境;最重要的就是讓客戶可以知道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當他們之後練習「犯錯」時,就可以自我矯正。
●情境干擾(Contextual interference):
這裡最重要就是「干擾」客戶已知的事情,例如該如何執行、矯正或何謂正確與錯誤。
你或許會問,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這是因為當你「不斷反覆」做同件事時,可能會進入「自動導航」模式。所以可能就不會「專注」在該動作上,因此「學習」的效果可能就會打折扣。
2.最佳化指導:
使用合適的任務指導對於「優化」動作系統是相當重要地。
常見的有視覺與口語等
視覺:就是「示範」動作~無論是正確或錯誤,但通常你都會「示範正確為先」。
口語:請給予「一個或最多兩個」專注的焦點即可,以建構「覺察」能力。
這裡最重要就是減少「不需要的資訊」,以避免「過度指導」。因為當我們給予越多資訊時,我們將「剝奪」客戶越多的專注力,所以他們能夠專注在動作上的能力就「越少」。
而這也是我自己常犯的問題~好為人師,以為懂的很多,可以解釋的很清楚,但其實我是在讓客戶更「混淆」😭
在此,我覺得Nick給了很好的概念,他將口令誘導分為「身體內部」與「外部環境」兩部分:
身體內部:
專注在身體的肌肉或關節等。例如膝蓋伸直或臀部夾緊。
外部環境:
專注在身體「所處」的環境。例如用力將地面推開。
但在指導時,希望能夠「專注在外部環境」上,並「減少」身體內部的口令誘導。
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因為根據Dr.Gabriele Wulf的研究,專注在外部環境上,可以「強化」運動表現和效率。
如同前面所說,當你給予客戶資訊時,會花掉他們一些注意力,而外部環境對專注力的需求較低,所以客戶將可更專注於「動作」上面。
根據相同的概念可引申出另外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直接告訴客戶「要做」什麼,不要告訴他們「不要做」什麼。
我想這也是多年來「育兒」經驗後,真的很認同換個方式來說「會更好」,這是我自己的想法,因為人性都有「劣根性」,當你越要他們「不要」做某件事時~嗯,通常越會發生😢
3.運用「回饋」來強化學習:
在練習時,你會給予回饋來強化動作系統,同樣地會使用「口語資訊」和「外部環境口令誘導」!
有兩種形式的回饋:
a.任務本質(內在)回饋:這相當簡單,也就是做某個動作之後的自然回饋。可以是視覺、聽覺或觸覺等等。
例如,當你在射箭時,只要將弓往回拉,然後射出即可,就可以看到整個射箭的過程,而不用說明未射中紅心。
另外也有動作本質回饋較少,因此需要「更多的資訊」,例如短跑選手很難告訴你需要伸直多少或膝蓋需要出多少力。所以這時就需要——擴增性(外在)回饋
b.擴增性(外在)回饋:
可分為「結果的知識」和「運動表現的知識」。
「結果的知識」:這是一項技巧或目標達成的結果,例如一位跑者的速度。
「運動表現的知識」:這是「導致結果」的動作特徵,較專注在品質上。
例如,在40碼衝刺,結果的知識為「需要4.56秒完成」;運動表現的知識為在「前五碼時膝蓋用力往下推」。
但每個人需要「多少」回饋呢?
還記得自己剛當教練時,覺得要很認真的對得起客戶所付出的時間與金錢,因此「每下」都給予回饋,並「詳細」說明,但......客戶「並沒有」因此而做得更好😭
這就是因為我又「剝奪」他們的注意力,然後讓他們更「混淆」了!
根據Dr.Gabriele Wulf在2002年的一項研究—針對給予100%和33%回饋與內/外在口令誘導—發現當給予33%回饋所得到的結果最佳,也就是說,每三下給一次回饋就好囉!
但若加上「外在」口令誘導,則是100%和33%回饋都同樣「有效」,因此別忘了,要「因材施教」啊!
談了回饋的種類後,請不要忘記,身為教練對「動作」的「基本原理」越了解,所能給予的回饋就有效!畢竟若是連自己都沒有經過千錘百鍊的學習,如何能給予回饋呢?
這裡就可以談到「因與果」,畢竟很多動作上的問題,可能都是「症狀」,而非「病因」,所以身為教練能夠找出動作上的病因是非常重要的。
這就誠如厲害與普通的醫生之別,因為找出「病因」才是關鍵!
最後,Nick給我一個很大的提示,不要很驕傲地在「練習」上,請多專注如何將練習與訓練的效果「實際」地轉移到競技場上。
例如,當你幫棒球選手強化「速度」,請看一下他盜壘是否增加?或是你讓高爾夫選手「變壯」,請看他們比賽時開球能否更遠與更準?
提供大家一起思考!
可以聽聽看Nick的說明喔!
特別是最後談到這也可以用在「育兒」上,真是讓身為拔拔的我相當有感觸。
祝福大家週末快樂啊,期待這本書趕快到來~實在不想買Kindle版本,因為視力已經快不行啦😭,屆時再分享給大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