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從通過RKC, SFG L1, SFL之後,自己就一直在想Dan John最常講的一句話—What’s Next. 說真的,上述這幾個體能測驗都是要你「強壯 Aka Strong First」。

但這裡就想到Dan John在前陣子有談到-deloading-這個議題,簡單來說,就是你要先強壯到「一定程度」,然後才有資格談論deloading,否則你就先乖乖地嚕鐵吧;但強壯的標準各家眾說紛紜,但我想大家就找個適合自己的標準來練習看看喔!

但真的強壯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了嗎?這也是我不斷地問自己的一件事!

74535818_2428653890707850_797103702019145728_o.jpg

而這也讓我想起Dan 和 Pavel在⟪Easy Strength⟫中所談到Strength Coach的角色(Role)與影響(Impact),這是相當發人省思的問題!

因為肌力教練的角色這個問題很容易回答,就是就像數學老師的角色就是......教你數學,肌力教練當然就是教你「肌力」!這好像是廢話😅

但「影響」這部分呢?我們都知道,肌力只是所有「運動能力」當中的一部分,畢竟還有耐力、活動度、柔軟度、敏捷度、速度、爆發力......族繁不及備載。

就更不用說像美式足球這樣複雜與分工細緻的運動!會有多少因素涵蓋在內。

當然,誠如Brett Jones所說,力量就像「杯子」,杯子越大,所裝的水就越多!

可是 Stuart McGill 也提出「剛剛好就好」,這也就像Boyle所說,活動度就像門閂一樣,剛剛好就好。

但畢竟人是喜歡「進步」的,也就是看著「數字」不斷增加,就很容易「興奮」起來,然後就容易陷入「重」、「更重」、「再重」➾受傷➾復健➾「重」、「更重」、「再重」......的無止盡循環當中。當然,這也是耐力選手常見的情況,只要將框框中的重量換成距離或時間就好了!

所以我想就像Pavel說的:Resilient second!

75594432_2428653877374518_1848896112832806912_o.jpg

這裡順帶一提,很多朋友問我RKC與SFG有何不同?因為大家都只知道,很難通過—特別是5分鐘100下Snatch測驗,但真正的創辦人是誰?嗯,沒有很多朋友知道!

讓我來說明一下歷史吧,當初將蘇聯壺鈴帶到美國的就是Pavel,他最初就是辦一些工作坊,但有一次聽眾當中有位是龍門出版社(Drango door)的老闆,結果就開啟了這股壺鈴成為體適能訓練的風潮。一開始先從書和DVD開始,後來就有了RKC,但隔沒幾年......你懂地,天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所有他就出來自己開SF。

就像我前幾篇當中都有提到的,如果你想知道最根源的話,買他以前所出的書和DVD,就會得到許多寶貴的知識,但如果你想要證明訓練成效,並給自己一個「回憶」的話,那麼就來接受......折磨吧!

說實在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每次到國外都會體會到很多硬底子的同學,這真的不是光看書就能體會到地!

 

例如這次看到許多紐西蘭來的硬底子同學,讓我深感毛利人的力量......真的很強大!例如有位同學,單手輕鬆就將Beast(48公斤)推舉過頭,二頭肌都快跟我的股四頭肌一樣粗,結果測驗時,發現他snatch只要20公斤,而且只換三次手(30-30-20-20)就收工,原來他已超過50歲啦😭

另外在完成L1所有測驗後,有位女同學(年紀應該也不小,個子也很小,但感覺比我還精壯😭),直接要挑戰Iron maid,也就是肩推24公斤、單腳深蹲手持24公斤以及引體向上(身上綁著24公斤),雖然最後她在肩推失敗,但你懂地,在Snatch100下後,我都快往生了,她......真的太強大!

 

但為什麼我會來到澳洲呢?其實我上課都要先看過老師,雖然在同一系統當中,原理原則不變,但是每位Master Instructor因為背景不同,所以會有不同的呈現風格與教學方法,而這也是我們吸收養分最重要的時候。

但我若生在古代,應該是那種會被逐出師門的頑逆小子吧😂,因為我真的不喜歡「盪氣迴腸投名狀—大哥永遠是對的Aka愚忠」,畢竟學習的領域是這麼寬廣,若因此被「侷限」住的話,那麼世界就會非常狹小。

另外當然還可以練......英聽,因為Shaun 是南非人、澳洲也有不同的口音,再加上這次有好幾位是從紐西蘭來的,光是上課前聽他們在笑彼此的口音,就......應該沒有我好笑,但畢竟我是第二外語🤣

這裡跟大家分享一個小小的秘密喔,就是報名費是以「澳幣」計價,也就是說,光是匯率的差價就快要讓你可以買半張機票囉!

所以如果在台灣辦,也是用「台幣」的話,嗯,你等等吧🤣

當然還有澳洲這個時候準備步入夏天,再加上舉辦地點在庫吉海灘邊,所以不來這看看陽光、沙灘、比......基尼,要到哪裡去呢😂!這絕對不能讓我老婆知道,因為我都說是很認真上課地!

74614053_2428653850707854_267547690554884096_o.jpg

好了,東南西北扯了這麼多,都忘了是要跟大家分享一下SFG L2上課的心得,雖然我並沒有順利通過,嗚,這代表準備不夠。

1.勤訓精練:

無論是知識上的獲得或身體上的鍛鍊,你絕對無法在「一夕」之間全然了解,我很喜歡的一句話:Learn by doing。而這就像常聽到的:未來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想就是這個意涵,當你願意花時間在這上面時,日積月累地慢慢累積,相信身體的體悟是會讓你有很大的回饋!

而且很多事情是需要‘earn’ to ‘own’ it!

2.我們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盲點」:

當教練久了之後,因為都是不斷地Output,再加上學生也不會跟你說你做錯了,要不然他就當你的教練了,所以自己就會出現「盲點」。而這也是Dan說的他自己也會請私人教練和去上研習課程,因為這樣會你避免陷入不自知的狀態。

就像這次第一天早上要複習所有L1的技巧,並在中午時完成所有L1的測驗,但繼上次在韓國時被Dr.Mark Chung點出Swing時的缺陷,並在所有人面前讓同學一起來幫我調整;這次又不「例外」的被Shaun給點出來,讓所有同學來幫我調整!

這對自己的幫助真的相當大,因為這時候才發現,原來自己還有這麼多的缺陷。

另外Shaun也分享許多參加L2的學員,因為經過幾年的練習,所以Swing時的重量會越來越重,但也因為這樣,想要更有「效率」,所以就會產生類似「翼手龍」的現象😂,也就是當Swing到胸部前方時,正常我們都會雙手打直,但因為重再加上要有效率,所以手肘就會屈曲。嗯,想想自己在36公斤以上的Swing,好像也會有這樣的情況😥

3.「反射」的力量(Reflex):

這次在旅行的途中,再次將Tim and Geoff合著的Original Strength拿出來再看一次,說真的,很多書第一次讀到和之後再拿起來讀的時候,都會有很截然不同的感知與心得。

在OS當中有提到所謂核心反射的能力,這在之前Geoff所寫的「不一樣死蟲」的那篇有分享,簡單來說,就是你下意識能夠擁有「穩定」力量。

而這在L2的技巧動作當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因為當你在「動態」過程中,例如Jerk或Bent Press當中(這兩項我都沒有通過),你若還要讓大腦去「想」的話,那麼就......。

因為在力量的訓練動作當中,你可以「慢慢地」Get tight,然後「從容不迫」地舉起那「沈重」的重量😂

而L2當中所選擇的訓練動作,讓我有感覺到像是「自我設限」的動作,這之前也有分享過,但簡單來說,就像跑步若是赤足就比較不容易腳跟著地,或是bottom up過頭推比較難將重量加上,而這也較不容易讓你「受傷」,因為身體會告訴你~嘿~老兄,該停了!

4.「歡樂」的成分:

還記得上週到亞特蘭大參加MOSSA的季訓練課程發表拍攝,當中最重要的元素有一個就是「歡樂」!在這次L2的課程中,老師也清楚地指出,歡樂是相當重要的元素,雖然「鈴」字輩的訓練工具都是那麼「樸實無華」😂或令人生懼。

但其實我們也可以在動作上做些變化,例如花式壺鈴或stationary side to side, side stepping swing……這些都是要讓我們在訓練當中,偶爾可以加點趣味,讓大家更願意動起來。

以前我個人會覺得這些是像雜耍的感覺,但經過這些年的體悟之後,除了剛才所說的歡樂之餘,其實這跟身體的「整體協調性」也有相當大的關係,也就是很多人會害怕的只有力量,但身體變得笨重了—但在擔心變得笨重之前,先想想有沒有力量🤣

例如以Jerk來說,會有兩次dip的過程,也就是你需要很順暢地才能接住,而這也可能是運動員很需要的能力之一!

5.身體是一個「整體」

在L2的訓練動作中,幾乎都跟「過頭推」相關,這兩天所推的「量」,真的是快把我的肩膀炸開了,畢竟平常是以大重量低次數的軍事推舉為主,而Push Press, Jerk等的練習量真的較少。

但Shaun的教學方式真的很有「順序」,他在第一天下午帶領大家開始熱身時,就不斷地說明身體每個位置都相關,我想這已超過上下關節的概念了,反而比較像中醫的概念或是「區域相互依存理論」(Regional Interdependence),也就是說,雖然訓練上是以肩膀為主,但肩關節活動度可能不止與胸椎、頸椎或呼吸有關—這是我們都知道地,另外還與腳指頭或髖屈肌都有相關,一開始我也是半信半疑,但稍微伸展後,肩推就更順暢了,這也讓我對身體的奧妙有更近一步的認識了!!

這次也發現一件很特別的事,就是在做Bent Press時,我與同組的夥伴都發現「左」邊較順,但我們的慣用手是右手啊,結果問了一下大家的心得,好像是慣用手/腳可以展現較大力量,但另一邊在做一些活動度技巧時可能會有較大範圍,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平時較少使用,所以比較不緊繃呢?大家的看法呢?

 

旅行小記:

來到澳洲這個天然的地方,當然要好好的品嚐在地的牛肉/奶、蜂蜜等等食物,畢竟在台灣都會買了,來到這裡怎能放過呢?😅

但是上個月有約莫半個月是流浪在外,所以飲食上的掌控也就有相當的難度,再加上有點年紀,所以在長途旅程當中,身體是很難負荷這樣的食物積累,在這分享個人小小的心得,大家都知道長途跋涉會讓你容易水腫,所以在飛機上若可以的話,我都會盡量選擇水果餐來替代,這樣身體就比較不會產生不舒服,但還是記得搭配一點食物喔,因為還記得有次空姐到最後,竟然問我真的都不需吃點麵包之類的嗎?感覺硬要塞給我吃,我想她應該是怕我......昏倒吧!🤣

另外,我也觀察到「保健食品」真的是全世界的共通語言,因為此行太座交代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買些澳洲特有的代購品,這就請大家自行上網看有哪些了🤣!當我走進藥妝店時,發現真的是琳瑯滿目,而且整個鬧區還相當多家,難道在這麼......天然的環境下,大家也都需要......?

但我自己還是比較喜歡天然一點的,例如蜂蜜(麥蘆卡),但這因為對岸同胞......,所以目前價錢比起以前來的時候貴了好多......😭!不過無論如何,比起「保健食品」,我還是相信「天然食物」會較好一點!

73217765_2428653997374506_562704272702046208_o.jpg

73264097_2428654107374495_2058829235178438656_o.jpg

Meat for strength. Vegetable for health—Pavel.

Ice cream for ……Soul—‘Ronnie’😂

感謝我的家人對我無悔的支持,讓我在這個年紀還能夠盡可能地逐夢!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SFG 壺鈴證照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oach Ronnie 的頭像
    Coach Ronnie

    My way of life

    Coach Ron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