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私人教練的六大「挑戰」轉變為成功的「機會」?
在目前一片「紅海」的市場中~教練都快比會員多,網紅都快比粉絲多,我們是否有清楚思考過私人教練「職涯規劃」呢?
更多詳細內容都會在講座內與您分享!
報名表單☞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cLhUQFZ3RKINbXRFcu2qLC_Frm-8BJtxF-Im5s-RDsUk4c9w/viewform
好的,回到⟪Change Maker⟫這本書的第一章節,John Berardi提到與其他產業相比,健康與體適能產業是個相當「新」的產業,畢竟人類也是這幾十年才有這麼「舒適」的環境啊,也因此我們從業人員常常無所適從,對於「未來」會有迷惘。
所以他指出目前我們所面臨的「挑戰」以及「解決之道」。
挑戰一:
私人教練與客戶之間的「落差」。
機會:
縮小彼此之間的「落差」。
我們通常會「混淆」自己對於健康與體適能的「熱情」和實際幫助他人更健康的「技巧」。
想想看,當一位名人堂級球員退休後,在「不了解」教練藝術與技巧的狀況下,直接擔任「總教練」,那會是什麼樣的場景。
因此,現在的......場景
「教練」整天都在想:
1.也許我應該再多拿張證照。
2.也許我應該回學校再拿個學位。
3.也許我應該就回絕這位客戶,這樣我就不用再煩惱了。
「客戶」整天都在想:
教練到底是「真心」想幫助我,還是只是不斷地要我買課。
而這中間的落差可以看似鴻溝,但也可近在咫尺,端看教練與客戶之間的溝通了!
挑戰二:
不了解客戶的「想要與需要」。
機會:
少一點假設,多一點「傾聽」,並「專注」在你的客戶身上。
John Berardi說了一個多年前的小故事,有位客戶在課程意見回覆單上表示「不會」推薦PN的課程,John 很好奇地看了她的結果~瘦了50磅,不只達成設定的目標,而且還超出許多。
但為什麼她不會推薦呢?
John與她深談之後,發現改變PN整個營運的方向。
因為她獲得「結果」,但卻沒有「感受」到教練的關懷。
或許你會認為這是「奧客」。
但試著想想,客戶有些「需求」不是靠著私教「固定制式」的問題就能得到。
因為有些時候客戶並不會跟你說,或甚至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要什麼。
所以私教需要的「傾聽」,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有「兩個」耳朵,但卻只有「一張」嘴巴吧!
挑戰三:
不了解自己的「目標」。
機會:
先找出自己真正的「目標」,並且與自己的天賦相符。
在Simon Sinek的⟪先問,為什麼⟫這本書當中有一個很棒的概念~大部分的人都活在「意外」的人生。
因為我們通常都不知道「為什麼」要做這一件事!
所以每天可能都渾渾噩噩或行屍走肉般的度過。
即使我們是追隨自己的「熱情」而投入這個產業,但這可能還不夠,因為還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熱情為何?
挑戰四:
太過專注於細微末節。
機會:
讓自己成為全方位諮詢者。
我想要尋找只教臥推的私教、以羽衣甘藍為主的營養師或專門按摩腰大肌的治療師。
請問有這樣的客戶嗎?
可能會有,但應該不多吧!
因為客戶要的是「更健康」,他們不在乎你有多少張證照或是深蹲要蹲到幾度。
讓我們更全面的思考~全人健康吧!
例如運動、營養、睡眠、壓力管理等等。
挑戰五:
不知道如何持續進修。
機會:
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進修藍圖。
在證照課程滿天飛的狀態下,我們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嗎?還是只能成為跟風的待宰羔羊😭
甚至每二至三年為了「續證」就要去上有「認證學分」的課程,但這真是你「需要」或「想要」的嗎?
想想醫生或水電工,即使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職業~但其共同點就是都有扎實的「基礎教育」。然後再逐步地「建構」自己所需與想要的「持續教育」。
因此,請仔細思考自己到底要什麼吧,有時候「一本書」所帶來的「價值」可能會超乎你的想像喔!
挑戰六:
沒有展現專業度。
機會:
建立自己的「聲譽」。
當談到專業度時~很多教練會拿出客戶的「Before and After」照片,無論是減重多少或活動度突然增加多少。
但John提醒了「軟實力」方面,例如服裝儀容或言行舉止等等。
別忘了,自己的做事態度是要能禁得起考驗,或許短時間看不出來,但日久見人心啊!
潮水退了,就知道誰在裸泳啊!
Normal Coach only give Normal result.
Change Maker系列文章,請參考~https://y93822.pixnet.net/blog/post/353026112-真正的改變者(change-m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