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年過40...
所謂的科學化訓練就是規劃好整個訓練週期的次、組數和休息時間,然後確實的執行。
但這些年的體悟,這當初是給運動員的訓練概念,並不能完完全全地用在一般人身上。
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讓我先說明自動調節(Autoregulation)這個概念:
它是根據你目前的「狀況」-包括心理、情緒、和「身體」來自動管理輸出的功率。
而這個狀況每天都會「不一樣」~就像海浪。
所以你會有「美好」或「糟糕」的一天。
例如當你「覺得」很糟,但卻表現的很好或是當你感覺像是世界冠軍,但卻表現得很糟。
畢竟年過40的我們,通常都是上有老和下有小,不是只要專注在訓練上的選手,我們每天無論在事業或家庭方面都有許多需要關注的地方或壓力,自然身體狀況也當然會有不同。
但很可怕的是我們常常「沒有察覺」,以為自己還是年輕小伙子,隨時都可以提槍上陣廝殺一番🤣,這也是很多「週末戰士」們需要注意的...
畢竟一整週都沒有運動或訓練,但一到週末各項比賽一參與,馬上就化身為選手,這風險真的不小啊...
好的,回歸到訓練,無論你是專注在肌耐力(8-12下)或肌力(5下),你會發現有時候你無法將原先規劃的課表「吃下」😭,然後覺得自己很...
但試著想想看,這些是有跡可循的~我個人覺得以槓鈴的訓練就是「槓的速度」,也就是VBT訓練概念,因為當你的槓鈴「慢了」,不是負荷太重就是組間休息不夠。
簡單來說,當你可以將槓鈴移動的速度「越快」,你所使用到的「快縮肌」就越多,而這就是讓你更強壯與快速的根源。
所以當你的槓鈴速度「變慢」,也就是你的這些肌肉已經「疲倦」了,無法在快速的徵招了。
這些肌肉在年過30之後,若沒有規律的訓練會每十年減少10%,所以我們在力量訓練時應該「優先」考量它們。
但以壺鈴/棒鈴來說,因為VBT還沒那麼厲害,所以我會採最簡單的「心跳」來觀察,也就是當心跳要恢復到原先設定之下的時間「過久」,那麼應該就是身體告訴我要休息了。
畢竟以壺/棒鈴的設計,它們會以高反覆次數為主,所以心跳會是很直接的反應,另外當然就是你的「纖纖玉手」了🤣
最後,我們不用每次都要做到底,請多多「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就像我們都會問別人該吃什麼,但卻沒問過「自己」要吃什麼...
訓練也是一樣,多觀察一下身體的變化,這樣更可以加速身體的「恢復」,進而讓你產生「進步」~這也是我在訓練上最重視的部分!
祝福您都有個健康與強壯的身體!